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早教>教育資訊>芒種艾灸

芒種艾灸

育嬰咖 人氣:1.98W
芒種節氣的特點

2016年6月5日爲芒種。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爲芒種。

專家說,進入夏季時很多人“疰夏”了,出現茶飯不香的症狀,可以考慮試一下節氣灸,幫助調理消化功能。

端午、芒種前後氣溫上升、雨水較多,天氣比較悶熱潮溼,人體也更容易出汗,這樣容易導致陽氣外泄。此時可以艾葉薰灸穴位,則溫經通絡,流暢氣血,調和臟腑,可提高肌體免疫力。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穴位進行艾灸,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藥熱之氣,對穴位進行薰灼溫熨,以激發人體經絡之氣,溫通氣血,調整陰陽,幫助機體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日常保健艾灸宜灸足三裏、中脘、關元、命門。芒種之後的這段時間,是灸治消化性疾病的最佳時機。 所以還要根據個人體質選擇不同的穴位艾灸。

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惱怒憂鬱不可有,這樣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起居方面,由於亥時(21-23點)陰氣重、陽氣弱,三焦開始排毒,此時務必及時睡覺,以免耗傷陽氣。

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爲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面板疏鬆,“陽熱”易於發泄。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溼”,若“汗出見溼,乃生痤瘡。”

芒種艾灸

芒種艾灸的好處

端午節是夏至的源頭日,也是中醫時令病“暑病”的開端,早在《內經》中就有暑病相關描述,並認爲暑病乃冬季寒邪伏藏體內,至夏而發的伏氣溫病。因此,端午節又被稱爲“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掛艾枝,懸菖蒲,殺菌防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

端午是黃道中代表太陽的節日,恰好與屬於月亮的中秋成很好的一對。古人認爲陽重人中天,故“端午”又有“天中節”的別稱。

從端午開始,陽氣生髮上升,這個特殊的時間,讓人能夠藉着太陽的陽能調理身體,從而加強自身的抵抗力,令虛弱的體質得以改善。

1、局部刺激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透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面板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面板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2、經絡調節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係,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 經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循環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藥理作用

灸療的用藥情況,雖比不得內治法豐富,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鍼灸在臨牀應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艾,灸療學就不存在了。

4、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執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云:“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透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執行,達到臨牀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執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爲顯著。

5、預防保健

我國古代醫學家很早就提出防病於未然的理念,艾灸除了治病外,兼有防病保健的功效。對尋常百姓來說,艾灸操作簡單、功效明顯,適合作爲強身健體的保健方式。

芒種艾灸 第2張

哪些人不適合做芒種艾灸

艾灸雖是一種適合大衆的養生保健方法,但艾灸以火薰灸,施灸過程中稍不注意可能引起面板燙傷,另外施灸過程要耗傷一些精血,並非人人適用,施灸的禁忌必須要遵守。

一、灸法不適合陰虛體質的人。陰虛是指津液虧虛,多見於勞損久病或熱病之後而致陰液內耗的患者,灸法會灼傷陰液使病情加重。

二、一些重要的器官、組織如面部、大血管周圍不宜採取直接灸,以免燙傷造成嚴重不良後果。

三、極度疲勞,過飢、過飽、大怒、情緒不穩時慎用灸法,婦女經期、孕期小腹和腰骶部慎用灸法。鍼灸治療在於調節人體的經絡之氣,過飢、過飽或生氣時經絡之氣往往不通暢或紊亂,施灸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被施者還容易出現暈灸的現象。

芒種艾灸 第3張

芒種艾灸怎麼做

艾灸作爲養生保健和一些急,慢性疾病治療方法,需要長期堅持方能見效。建議每次施灸在15分鐘左右,每週2—3次。施灸的程序一般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如果以防病爲目的,可選擇上述三個穴位中自己便於取穴的穴位在家操作。不過,對於初次嘗試艾灸的人,不妨先到正規醫院鍼灸科,經過醫生的指導,準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穴位。

艾卷灸

艾條灸(懸灸)、太乙神針、雷火神針。

(1)艾條灸:是取純淨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釐米長、20釐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l.5釐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乾薑、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爲藥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面板1.5-3釐米左右,進行燻烤。圖150。燻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爲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面板紅暈爲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透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3)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面板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覆地施轉施灸。

(4)迴旋灸:距面板1.5-3釐米左右,艾灸條在面板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溫鍼灸

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又稱針柄灸。即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搓團捻裹於針柄上點燃,透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每次燃燒棗核大艾團1-3團。本法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的作用。適用於寒盛溼重,經絡壅滯之證,如關節痹痛,肌膚不仁等。

直接灸

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面板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面板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爲瘢痕灸。若不使面板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爲無瘢痕灸。

電子艾灸

電子艾灸是根據傳統的中醫艾灸原理,結合現代超臨界提取、微電子、磁療、遠紅外理療等技術。電子艾灸實現了智能操作、控溫控時、無煙無火、定向匯入、透皮吸收、多穴同灸等功能,完全具備傳統艾壯灸、艾條灸的功能,並可實施直接灸、間接灸、溫鍼灸等一系列灸法,使用針對不同疾病的特色灸片效果更佳,還彌補了傳統艾灸煙熏火燎、灰燼燙傷、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等不足,是傳統灸法革命性的創新!如電子艾灸儀便是採用電子艾灸之法。

隔姜灸

隔姜灸,在明·楊繼洲的《鍼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之後在明·張景嶽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鍼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亦有載述。現代由於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爲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藥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操作方法】 取生薑一塊,選新鮮老薑,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 ~ 0.5cm厚的薑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壯,以局部潮紅爲度。灸畢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一是防面板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亦有鍼灸工作者採用隔姜行化膿灸法,對某些病證有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後護理可參照化膿灸法。

芒種艾灸 第4張

TAG標籤:#艾灸 #芒種 # 備孕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