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1-3歲>幼兒教育>害怕輸液的孩子被罵、被打、被威脅後是怎麼想的

害怕輸液的孩子被罵、被打、被威脅後是怎麼想的

育嬰咖 人氣:1.44W

“鬧什麼鬧,扎個針有那麼疼嗎?再鬧,再鬧,我就把你扔出去!”那天,小寶多多感冒發燒了,我帶他去醫院,在輸液室,我的耳邊突然傳來了這樣一個刺耳的聲音,這些場景相信很多家長都見過,那麼害怕輸液的孩子被罵、被打、被威脅後是怎麼想的?

即使耳邊時不時地傳來各種嘈雜的聲音,“護士,該換藥水了”,“護士,打完了,可以拔針了”……但那個刺耳的聲音依然是最響亮的。

我聞聲望去,只見一個女人正把一個哭鬧的五歲左右的小男孩往凳子上用力的一扔,怒目圓瞪,一邊喘着粗氣,一邊惡狠狠地瞪着那個小男孩。

被扔在凳子上的小男孩一隻手掛着吊瓶,一邊委屈地抽泣,另一隻手企圖去拉媽媽,嘴裏一直念着“媽媽,媽媽”。

看着小男孩委屈無助的小模樣,同爲媽媽的我心碎了一地,他是多麼渴望獲得媽媽的擁抱與安慰。

可是,媽媽不僅沒有給他安慰,見他這樣,似乎更加火冒三丈了,大吼道:“不許哭!這麼大了一點都不懂事。剛剛來的路上經過早餐店時問你要不要吃什麼,你說不要,現在又說肚子餓了。現在我哪裏走得開去給你買!”

聽到媽媽的吼聲,我才明白孩子哭鬧是因爲肚子餓了。被媽媽訓斥一頓後,小男孩哭得更大聲了,甚至有些上氣不接下氣。

媽媽見吼了他一通,他不但沒有停止哭泣,反而哭得更大聲了,就更加不耐煩了。本以爲媽媽的心裏會柔軟起來,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媽媽竟然掄起胳膊,一巴掌打在小男孩臉上,這似乎還不解氣,又推了一下他的肩膀,並且又順勢拍了一下他的頭。

面對媽媽這一系列打罵,那個原本哭鬧的小男孩從大哭開始轉爲嚶嚶哭泣了。這時,大家都看不過去了,都好言好語的開始勸這位媽媽:“不要打了,孩子還小,不懂事!”

“是啊,孩子可能是真的餓了!”

“我們家孩子早上吃得飽飽的,也因爲害怕輸液,也哼哼唧唧地哭。”

……

面對大家的好意相勸,媽媽反而覺得沒面子,情緒更加暴躁,又對小男孩進行了新一輪的轟炸“你再哭,你再哭,我就走了,不要你了!”

害怕輸液的孩子被罵、被打、被威脅後是怎麼想的

說完,就拿起旁邊的提包一副真要走的樣子。小男孩急了,連忙用那隻沒有打吊瓶的手拉住媽媽,撕心裂肺的喊着:“媽媽,媽媽,我再也不敢了,我再也不鬧了,求求你別走!”

這時,一個護士姐姐過來打圓場說:“好了,好了,不要哭了啊,你看媽媽陪着你打了這麼久的針,媽媽很累很辛苦的。打完針媽媽就帶你去買吃的哈。”

在護士姐姐打圓場時,小男孩見媽媽沒有真走,情緒慢慢平緩了下來,而媽媽也開始冷靜下來,放下提包靠在凳子旁邊休息。

看到這一幕,我的心裏五味雜陳,涌起一股說不出的心痛。小寶多多剛纔在扎針時,也是哭的撕心裂肺,在扎針前就一直哭鬧着不要打針,要回家。

我深知他害怕打針,所以就輕聲對他說:“媽媽知道扎針是有一點點痛,就像被小螞蟻咬了一口一樣。可是,你生病了,醫生說需要打針,打完針就好了。”在說這話時,我內心特別難過,我很清楚地知道孩子這麼小,不應該被打針,不應該被輸液,但醫生一再要求,而我又沒有承擔後果的能力,所以只能選擇讓孩子受罪。

在我的安撫下,多多扎針時還是害怕得哭,但是扎完針後,我又安撫他說:“媽媽知道有一點點痛,來,媽媽吹一吹!別害怕,媽媽在這裏陪着你。”

在我柔情的安慰聲中,多多的情緒很快就穩定了下來。

衆所周知,大多數孩子面對扎針時,心理都會涌起一股恐懼感,自己嚇自己,總覺得扎針會很疼很疼。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媽媽能理解孩子內心的恐懼感,像我那樣給予安撫,孩子內心的恐懼慢慢就會獲得緩解。

很不幸的是,很多媽媽可能因爲自己小時候扎針受到不公平待遇,比如,即使很疼也不許哭,更不許當衆哭泣,或者是因爲當衆哭泣讓父母失了面子而被打罵。所以,當孩子害怕扎針的哭鬧聲觸發了誘發她情緒的因子,所以,她的情緒會變得不可遏制。

孩子越哭鬧,媽媽的情緒越失控,完全沒法冷靜下來,更無法看到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一個原本害怕扎針的孩子,本來想獲得媽媽的擁抱與安慰,結果卻迎來一頓打罵。

五歲多的孩子既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內心那種被加劇的恐懼,又無法用過激的行爲來表達自己的反抗。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各種哭鬧,但這哭鬧背後藏着多少委屈、無助、恐懼,甚至是絕望。

所以,父母越打罵孩子,越威脅孩子,孩子越無助、越恐懼,內心的各種情緒甚至會影響孩子心智與大腦的發展,阻止孩子大腦裏的某些神經元進行連結。

除此以外,對於天生會模仿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打罵行爲完全落入孩子的眼中,孩子無意中學會了以暴制暴,甚至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代代相傳。

那麼面對孩子打針哭鬧的行爲,我們父母不能用打罵來解決,又該怎麼辦呢?

瞭解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看見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

一般來說,面對打針這件事,孩子多少都有一些害怕。如果再見到其他孩子疼得哇哇大哭的場景,他是能夠感同身受的,無意識中加劇了他的恐懼,從而透過哭鬧向媽媽尋求安慰。如果媽媽這時能看到孩子的內心需求,認可孩子內心的恐懼。比如,“打針確實有點讓人害怕,媽媽知道你害怕,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這種害怕。”當孩子的恐懼感被認可以後,他就不會那麼害怕。

安撫孩子,而不是一味斥責

認可孩子內心的害怕以後,就可以跟孩子一起淡淡打針有點疼這件事。媽媽可以抱着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打針很疼,旁邊又有小朋友在哭鬧,所以你就更怕疼了。”父母先接納孩子打針怕疼這件事,再給予安撫,而不是一味的斥責孩子。

給予理解,跟孩子一起並肩作戰

“寶貝不用害怕,媽媽會在這裏陪着你,我們一起打敗感冒蟲怪獸,好嗎?一起加油,我們可是小小男子漢了呢!”最後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援。讓他知道任何時候,媽媽都在這裏一直陪着他。

我相信有了媽媽的理解和陪伴,孩子打針時就不會再感到那麼害怕,情緒自然而然就會平復下來。還有媽媽可以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使孩子不再感到害怕。比如可以給孩子講個平常他愛聽的故事。說個笑話給他聽。和他一起玩個遊戲。最重要的是有了媽媽的耐心引導和用心陪伴我相信孩子自然就不再感到害怕了。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遇到問題首先也是顧及自己的感受,先一味的發泄自己的情緒,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忘記了他們還只是孩子。他們幼小的心靈需要呵護,需要父母的理解,需要父母的支援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