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早教>教育資訊>對孩子過度的關愛,等同於肆意操控!

對孩子過度的關愛,等同於肆意操控!

育嬰咖 人氣:2.15W

對孩子過度的關愛,很容易讓愛變了“味”。最後對孩子只有操控了,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觀念,一味的強加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叛逆!

認識父母教養行爲與孩子創傷體驗之間的關係

父母教養行爲與孩子創傷體驗之間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因果關係,父母某些教養行爲是引發孩子創傷體驗的因,特別是孩子幼小的時候,父母教養行爲對孩子人格養成的影響重要且關鍵。

但是,這並不代表父母是“錯誤”的,就應受道德譴責和批判。

原因很簡單,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也未曾體驗過作爲一個獨立的生命主體被尊重、被看見和被理解的感受。

任何人都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特別是情感體驗。

事實上,現實中根本不存在“完美父母”,也沒有絕對正確的教養方式,孩子或大或小的創傷體驗是普遍存在的客觀現實。

父母要不斷覺察和成長用愛和勇氣去疏通親子連結

無論親子雙方的主觀意願如何美好,親子關係受堵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對孩子過度的關愛,等同於肆意操控!

作爲父母,一方面要看到和尊重孩子作爲獨立個體的生命存在。父母要蹲下來,看到孩子的真實需要,從日常穿衣到擇校交友等各類孩子的大小事務,都應尊重孩子的意願。

當孩子的意願與父母的意願不符或者父母無力滿足時,理解孩子意願的客觀性和現實性,正視孩子的現實需要,並在有能力有意願的前提下,盡力滿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以“爲你好”的名義,強行灌輸父母主觀想象臆測的“孩子應有的需要”。

另一方面,當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意願滿足孩子需要的時候,或者對於孩子逐漸獨立成長產生“不可控”的焦慮和擔憂時,父母應不斷自我覺察和成長,爲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而不是透過延伸控制孩子、不斷侵入孩子的邊界,強化自己的可控感。

父母應不斷覺察和成長,不斷強大內心力量,以有足夠勇氣去直面自己在面對壓力時的焦慮和愧疚,比如,王猛向父母反映被調座位後身邊環境糟糕時,父親的迴應是“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類似的溝通場景和情緒體驗在很多家庭中並不罕見,王猛的父親肯定聽懂了王猛抱怨背後的訴求——希望調換座位或者轉校,但是從王父的迴應,可以推斷他極有可能內心的力量嚴重不足,無力克服向外尋求幫助和拒絕他人請求時內心的愧疚和不安,特別是面對權威和強者,因此王父無法正視和尊重孩子的需要。

爲了逃避內心的愧疚和無力,他反過來指責相對弱小的孩子的需求“不合理”“不正當”“不應該”。王父透過這種方式成功地暫時轉移了,他內心的情緒壓力和負面體驗,與此同時,由於其不能爲自己的情緒和無力負起責任,而是把承擔這種情緒的責任,轉嫁給了孩子。

而這種因被父母指責和得不到理解和認同,而產生的“我不好”的內在情緒體驗,如此糟糕,孩子因此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而如果沒有足夠的覺察和成長,類似的關係模式將透過代際世代相傳。

總之,構建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和諧有愛的親子關係,走出孤獨的情感體驗,需要雙方都不斷覺察和成長,各自爲自己的人生和選擇,負起全部責任。

這不僅需要愛,更需要勇氣,因爲指責他人遠比成長自己輕鬆容易得多。只有當一個人的關注點向內覺察,而不再向外抓取時,他纔有力量看見和尊重其他人的真實需要,纔有能力構建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走出“以自己爲中心”的控制關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