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早教>教育資訊>別用你的期望,操控了孩子的人生!

別用你的期望,操控了孩子的人生!

育嬰咖 人氣:4.5K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有出息,給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我們並不想知道孩子是不是想要這樣,別用你的期望,操控了孩子的人生!

前陣子聽到一個新聞,父母爲了讓孩子考進上海一家知名幼兒園,給兩歲半的孩子報了5個培優班,結果孩子因壓力過大得了斑禿,大片大片掉頭髮。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有着某種期望,我們一直也覺得這種期望是理所應當的,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

但每當看到類似這樣的新聞時,還是不免爲孩子和家長都感到痛心。

因爲不是有所期望就一定能有所收穫,有時給予孩子的期望不合理或過高,違背孩子成長規律和現實情況,反而會給他帶來不利的影響。

不管是我們作爲孩子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還是作爲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爸媽沒啥文化,你可一定要爭氣,爲我們家爭光”

“你要好好學習,以後才能出國留學”

“當年媽想學鋼琴都沒條件,現在你有這麼好的條件還不好好練”

“爸媽就你一個孩子,回來考公務員多好”

多少人正是揹着父母強烈的期望,逼着自己成爲父母想要的那個樣子,卻很少能夠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成爲他自己。

別用你的期望,操控了孩子的人生!

1父母期望過高或不當,對孩子影響大

絕大多數父母,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而不是全新的、獨立的個體。

有些父母,出於對自己人生缺憾的補償心理,他們就把自己未了的心願、未盡的事業,都寄希望於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完成它。

有些父母,自己想要的東西以爲孩子也需要,自己完不成的願望以爲也是孩子的願望,就把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極力渴望孩子幫助自己達到。比如出國留學、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這些都是一種扭曲的愛,過高的期望勢必會施加給孩子過大的壓力,會變爲一種控制慾,爲了達到期望,這種控制慾會剝奪孩子的選擇權,違背子女成長的規律,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只有儘量少去苛求孩子,才能讓自己不那麼累,也讓孩子更加地快樂、自由的發展。

2相信孩子成長的潛力

成長是一個生命內在發生的事情。

孫瑞雪在《愛與自由》一書中講到:“兒童出生的時候,他雖然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但他是帶着一樣東西來的,這個東西是每個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成長的潛力。”

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和父母逐漸分離的過程,同時也是漸漸獨立的過程。

小時候,他們事事需要父母的幫助,但到了一定年齡,他們逐漸有了自我意識,心中的那個“真我”開始覺醒,並透過與生俱來的潛力開始成長。

關注要保持距離,自我才能覺醒,才能生長。當孩子自主發展的需要與父母的期待和要求相沖突時,就會壓制孩子自身發展的可能性,產生負面的影響。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只有接受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尊重並相信他們內在的成長潛力,孩子纔會順應天性,擁有健全的人格,成爲更好的自己。

3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些父母總是拿對孩子的期望,干涉孩子的人生。幫孩子選擇讀什麼書,上什麼學校,學什麼特長,培養什麼興趣,交什麼朋友,選什麼專業,和什麼樣的人結婚······

孩子們失去了選擇權,會影響獨立人格的建立和培養,容易變得不自信、獨立思考能力差,容易妥協。

當達不到父母的期待時,他們會變得挫敗感強,自我價值感低;另一個極端就是會失去探索世界的能力,變得容易安於現狀。

父母對孩子有所期望的同時,也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允許孩子表達,學會傾聽和理解。這樣,雙方纔能達成一種相互商榷、相互探討的氛圍,更利於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當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做出自己的決定時,多鼓勵、認可他,畢竟孩子纔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哪怕失敗了,也不能嘲笑或潑冷水,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找出問題解決方法,共同面對,鼓勵孩子重新嘗試。

這樣,孩子才能成爲一個有主見的人,父母纔是真正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4父母也要關注自我實現

蔡康永在《奇葩說》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的這輩子活的爛透了,可有什麼權利把責任推卸給下一代呢?所謂活在當下,不是讓我們活在來生,更不是把一切寄託到孩子身上,下一代有下一代自己的人生,我要做的是活好自己的每一天。不要把責任都推給下一代。”

有的父母把生活重心全都放在孩子身上,沒有自己的生活,忽略了自身的成長和提升。

其實除了教育孩子,父母也要關注自我實現,人生的遺憾、未完成的心願,完全可以慢慢透過提升自我去彌補和實現。

更重要的是,父母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也是樹立榜樣的過程,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被感染和帶動,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動力,這種透過自我認知而產生的內在力量,纔是成長的原動力。

對自己的現狀越是滿意,越是體驗到幸福的家長,越不會苛求孩子的未來。

5恰當地應用期望效應

期望要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相適應

對孩子的期望應該是多方位的,不應該只着眼於成績、世俗的成功,也要有道德品質、素質教育、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期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全面、自由、快樂的成長。

很多父母喜歡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孩子作比較,“你看王阿姨家孩子,都當上班長了,你也要努力當個班幹部啊”。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成長規律,並不能從單方面進行比較。

健康的期望不是比所有人都強,而是鼓勵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這就要求父母在給予孩子期望時,要符合孩子的能力與愛好,不脫離實際。

表達要適度,注重激發內在動力

有些父母總愛把對孩子的期望放在嘴上,平日裏也愛拉出來嘮叨。有時嘮叨多了,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和叛逆心理。

期望不是嘴上說說就可以的,要轉化爲實際行動上來。在一個適宜的時間與場合與孩子一起談談心,聊聊學業,探討問題,啓發孩子的人生理想,這樣的效果要遠遠勝過日復一日的重複。

父母要懂得透過行動上的引導,來啓發和幫助孩子,而不是總透過給孩子期望來施加壓力。

外因要透過內因來起作用,教育孩子也是這個道理。

希望你把握好對孩子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