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早教>行爲心理>不打不罵教育孩子

不打不罵教育孩子

育嬰咖 人氣:3.19W

問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犯了錯,你的第一想法是什麼?

是“打唄,這麼調皮,屢禁不止,除了打還有什麼用?”

還是先思考:“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聽話?”

在記憶中,如果孩子不聽話或耍小脾氣,再甚者違抗爸爸媽媽的指令,一般來說,都會是被批評大罵一通或挨一頓打,這也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中國式教育傳統。

一般來說,讓一個人學會解答一道數學題。

老師都會先出一個引導題,帶學生們一起推匯出公式,讓孩子們能夠真正地理解到精髓,然後纔是讓孩子學會解答同類型的問題。

可孩子犯了錯,直接打孩子,就是跳過了推導和引導的步驟,直接讓孩子學會做題目一樣。

所以孩子不理解,容易反抗,影響親子關係。


不打不罵教育孩子

而親子教育的不當或缺失,則會直接在孩子的爲人處世中體現。

在現實中,我們看過太多關於“熊孩子”的輿論新聞:潑火鍋湯燙人臉、往電梯上撒尿、公交上踢人、用可樂洗鋼琴;甚至鬧出各種人命的……

而往往說到這些熊孩子的所作所爲,網友們紛紛都會 說:“熊孩子欠揍!”

孩子捱打就可以跟他的道德品質成正比了嗎?

恐怕不是。歐美國家有明令規定:禁止打孩子;那麼,他們國家難不成熊孩子就多了?事實恰恰相反。

在歐美,雖然大多數孩子活潑好動,玩起來瘋瘋癲癲的,但是卻很少出現“熊孩子鬧事”的新聞。

去過歐美國家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在遊樂園還是公園,孩子們扎堆玩在一起,卻很少發生矛盾。孩子們玩歸玩,卻井條有序,尤其是在公共場合,都會有基本的教養。即使孩子出現不正確的行爲,也會有大人及時管教,認錯。

在國外,過度體罰孩子是犯法的。

強調過度兩個字是因爲,在國外,適度的體罰是可以的,比如打屁股。

有些時候警察還會監督你打了孩子幾下,警察覺得夠了就讓你停止。

但一般來說,父母都不會打孩子,因爲孩子一旦說出去,家長會因此而被貫上“虐童”的罪名,情節嚴重的可能還會觸犯相關法律。

國外的人生孩子也沒什麼計劃生育,常常一生一大堆。

人越多越難管,特別是幾個小惡魔湊在一起的時候。

那麼,在明令禁止打罵孩子的情況下,外國人是如何管教孩子的呢?


不打不罵教育孩子 第2張

第一種方法:計時隔離法

看過美國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的家長,都見過這一幕:孩子淘氣、不講理、發脾氣,父母常對他們說“現在,回你的房間去!”

孩子聽到這句話,就算再不甘心、懊惱、氣憤,也會終止自己的不良行爲,去自己的房間裏待着,這就是美國教育的獨到之處。

什麼叫做計時隔離?

計時隔離是指孩子在調皮不聽話鬧脾氣的時候,父母將孩子暫時隔離在一個安靜的地方,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的方法。

在國外家庭裏,父母會說“回你的房間去”;

在學校裏場地有限,老師就在教室裏佈置個角落,做爲孩子們“計時隔離”的場所:

?計時隔離椅椅子上寫着:“現在,請想想你自己的行爲。不過別忘了,我愛你。”

就算孩子因爲不良行爲被限制行動,也不忘提醒他自己仍是被愛的。

一方面,它能使父母冷靜下來,避免因爲情緒的衝動而對孩子實施體罰;另一方面,“計時隔離”對孩子是一種溫和的處罰,它使孩子暫時不再得到他人的注意,更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

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3~6歲兒童的不良行爲矯正。

計時隔離雖然對孩子的調皮行爲作用顯著,但父母也要注意這幾點:

1.計時隔離不是懲罰而是冷靜

父母首先要明白的是,計時隔離這個方法並不是一種懲罰,而是讓孩子冷靜、反思的行爲。

選擇的隔離的地點應是安靜(沒有電視、玩具、音樂),可以是房間、牆角等爸爸媽媽看得見的地方;但絕不是小黑屋、陌生環境這種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地方。

2.計時隔離不宜濫用

“計時隔離”通常主要適用於破壞性的問題行爲,例如打架、摔東西、故意損壞玩具、哭鬧等。

對於輕微的問題行爲,例如沒有收拾玩具,沒有完成作業或家務等,則不適宜採用這種方法。因此,這種方法不能被濫用。

3.隔離前先實施警告

作爲家長,在孩子“罰站”前一定要先對其提出警告,而且一定要告訴其爲什麼要“罰站”。

有一次,小新一直哭哭鬧鬧地不想吃飯、只想玩,而且還不讓爸爸吃飯。於是我便告訴她“你自己不吃飯可以,但爸爸媽媽要吃飯,你如果再不讓爸爸吃飯,你就要罰站啦!”

這是對於孩子的一種警告,還別說,不願意“受罰”的小新還真聽話,立馬乖乖地不吵鬧吃起飯來了。

4.結束之後再講道理

孩子隔離結束之後,父母應該與孩子語氣平和的進行溝通:“剛纔做錯什麼了?”、“知道錯誤了嗎”....

這時候,孩子冷靜下來,爸爸媽媽的引導纔會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不打不罵教育孩子 第3張

第二種方法:堅持原則,對孩子說“不”

大多數孩子都時常當自個爸媽的話爲耳邊風,右耳進左耳出。該吃飯了,孩子在看電視喊好幾次都不肯吃;該做作業了,孩子在外邊玩,怎麼叫都不肯聽....

相信這些寶爸寶媽們都經歷過,氣急敗壞最後還是在打罵下孩子才妥協。

其實,孩子這種“無視”的行爲,從小防治,父母們也就不用這麼操心了。正是因爲許多父母,都不堅持自己的原則,往往說了之後不作出行動,孩子自然也就無視、拖延了起來。

美國媽媽大多不會不斷地嘮叨催促,而是直接跟孩子們說:“孩子們,再玩五分鐘就回家!”通常這時孩子們會趕緊找自己喜歡的項目玩,五分鐘過後,媽媽一聲令下,大家便都乖乖跟着回家了。

我開始覺得很驚訝想知道這些媽媽是如何做到讓孩子這麼聽話的,因爲有時我讓小新回家,他也會要求繼續玩而不願意離開。

於是我也試着跟小新說:“小新,再玩五分鐘咱們就回家 ,該吃飯了”估計她也沒有時間概念,滿口答應了,但是五分鐘過後,我喊她回家,她卻耍賴不肯回。


不打不罵教育孩子 第4張

我想到不能讓她覺得我說話不算數,於是不管她如何哭鬧扯着她就走,即便她亂踢亂蹬哭成淚人也不理會。

結果就這樣兩三次後,以後我每次給小新做什麼事情要求限時,如洗澡玩水限時,該去睡覺限時等,她都會乖乖地在我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並從此不再用哭鬧跟我對抗了。

其實,要讓孩子聽話,父母說話算話,堅持原則就是最好的以身作則。

有很多媽媽都在後臺跟我反映:孩子老是想要買玩具,不給買就潑灑大哭不肯走。這時候,媽媽們一般開始會說不準買之類的話,但是孩子一哭鬧久了,就開始不耐煩就給買了。

通常這樣,就會讓孩子養成“即使不聽話,爸爸媽媽也會滿足我”這樣的認知。

正確的做法就是堅持自己的最初的原則,不準買就是不準買,孩子哭,也不要輕易妥協。孩子累了,自然而然不哭了,幾次下來,他就會知道:哭也是沒有用的。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爲習,越早開始越好,一般來說,等到十歲之後,再給孩子建立這樣的規則意識,則很困難了。

第三種方法:家庭會議,制定規則

《媽媽是超人3》裏,賈靜雯爲了讓女兒咘咘不吃零食,自己和丈夫修杰楷以及倆女兒一起制定了一個計劃,還一起按了手印,全家執行。

這種模式,在國外非常常見。

他們會先召開一個家庭民主會議,父親、母親、大孩子、小孩子……所有家庭成員能加的會議,一起商討獎罰措施。

具體怎麼做選定每星期中的某一天、某一時刻,並從此固定下來。比如說,星期天傍晚晚飯之後。要雷打不動,任何其他家庭安排或者計劃都不能與此相沖突。

會議的主旨須是以整個家庭爲核心,而不是針對某個人的批判會,3歲以上的孩子都應該參與。

根據布魯斯?費勒的《快樂家庭的祕密》一書,推崇這一做法的讀者們都認爲“家庭會議”能:

■ 減少家庭中的緊張與壓力,增進彼此的交流與溝通,讓家庭的運作更順暢;

■ 針對自己的問題,孩子往往能提出充滿新意的“獨創版”解決方案;

■ 日常決定往往變得更理性、更平和。

朋友曾經跟我分享過他們家的家庭會議:

“問題解決晚餐過後,餐盤裏還剩有不少食物。該怎麼避免浪費?”這是朋友一家在某次家庭會議上提出來的主題。在隨後的“頭腦風暴”之中,她的兩個孩子提出了這麼幾個辦法:

“要不要數好每個人的數量?”

“我們用家庭式就好了嘛。”

“用秤來稱過了,再吃!”

喲,這一條,居然大家都同意了,那就試試看吧。


不打不罵教育孩子 第5張

於是,每天晚餐的時候,碟子裏裝上食物之後,都會去稱一稱;下了餐桌之後,殘餘着食物的餐盤還會拿去再稱一稱。孩子們認真監督並記錄下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數字,張貼出來。

朋友說:“我真不覺得這種做法能有什麼效果,不過,既然孩子都提出來了,那就試試看會怎麼樣吧。”

不出3天,餐盤中的殘餘量“暴跌”。孩子們要麼會往自己餐盤裏少裝一些,要麼就乾脆多吃兩口……總之不剩下最好。

稱量和記錄,居然起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作用:每個人都變得對“量”有了明確的意識和責任感。沒過多久,他們家晚餐時就不再需要稱盤子了。這無疑讓朋友覺得神奇極了。

她後來對我說:“比起我一個人在那裏的反覆命令來,整個家庭一起參與的力量,顯然要遠遠大多了,效果也遠遠好多了。這就是家庭會議的功效。”

所以,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不僅僅可以針對孩子的錯誤進行糾正,並且對家庭關係的和諧,也有着很大的促進作用。


不打不罵教育孩子 第6張

聰明的家長都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教育孩子上,應用理智的方法去應對孩子的胡鬧與彆扭。

打罵式的教育,不僅僅效果不明顯,更多的時候,還會起到負面影響。對孩子是一種傷害,對大人更是壞情緒上的一種養成。

所以,家有孩子,不妨多一點耐心,在孩子身上多一些正面教育,對孩子纔是最好的糾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