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早教>故事繪本>《愛暴力》:愛,是感受不到,還是根本不存在

《愛暴力》:愛,是感受不到,還是根本不存在

育嬰咖 人氣:2.07W

父母對孩子的愛,究竟如何才能讓孩子真真正正的感受到呢?父母的愛是純粹的,沒有利用性的嗎?以下讓作者爲你揭開謎底!

《愛暴力》:愛,是感受不到,還是根本不存在

 愛,是感受不到,還是根本不存在

我們回到最開始雲博的案例。

這個男孩來到我的諮詢室時,手上纏着厚厚的繃帶。與未辰的自責不一樣,他對父親懷有滿腔的憤怒。在他的口中,父親與暴君、惡魔無異。諮詢過程中,他一直在強調,是父親逼死了姐姐。

原來,雲博的父親是一位轉業軍人。他年輕時曾有機會入選部隊文工團成爲一名歌唱演員,但最後未能如願。父親轉業以後,一直沒有放棄音樂理想。他讓女兒學習小提琴,讓兒子學習鋼琴,用自己並不豐厚的工資爲子女置辦了樂器。孩子的媽媽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全力支援父子三人的音樂事業,不僅家務活從不讓他們沾手,甚至外出撿垃圾賣錢貼補家用。多年來,音樂課程差不多用光了夫妻二人所有的收入,一家人始終生活窘迫。所幸孩子並沒有辜負父母的教育,弟弟進入了音樂學院附中,姐姐也在全國小提琴比賽中獲獎。父親沒有想到,女兒竟會在第一次考音樂學院失利後,突然自殺。

雲博記得成績出來那一天,父親毫不掩飾內心的沮喪,把自己鎖進了裏屋。他坐在客廳裏,膽戰心驚地聽着父親壓抑住的哭聲。母親驚慌失措,用力拍着房門,語無倫次地安慰着父親。全家人中,只有姐姐是平靜的,她似乎並不期待任何人的安慰,甚至輕輕地哼起了歌。

顯然,姐姐在那一天,就已經決定了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雲博給我看了他偷偷儲存的姐姐的遺書:

我恨媽媽,她的眼裏只有我爸爸一個人。我更恨爸爸,因爲他的世界裏只有他自己。我恨音樂,可我除了音樂一無所長。想到自己的人生還要這樣重複不斷地延伸,我感到絕望。以前我總覺得,忍耐吧,總有熬出頭的那天。可是,現在我等不到那一天了。

雲博的父親將音樂作爲自己對幸福的全部期待。夢想受挫的他,希望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樣的父母總是對孩子說:“這一切都是爲你好,都是出於對你的愛。”然而,他的兒子和女兒卻說:“我恨他。他根本就不愛我們。他只愛他自己。”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路人甲不愛你,你會因此感到絕望嗎?

答案是“不會”。人們只會爲得不到自己所愛的人的愛而痛苦。

人們常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的。然而,這恰恰是一個最大的認知謬誤。愛,是一種相互之間進行良性傳遞之後獲得的感受,付出愛需要有迴應,那樣纔會內心溫暖;付出愛需要被接受,那樣纔有尊嚴。

事實上,嬰兒年齡段的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條件相對單一的。無論父母是什麼樣的人,處在人生初期的孩子都會絕對依賴他們。因爲父母是他們接觸世界、認知世界,進而建設自我的唯一渠道和模本。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愛撫、認可、關懷,受到傷害時,會本能地尋求父母的保護。當父母受到傷害的時候,再弱小的孩子也會忠誠地捍衛自己的父母。嬰幼兒在生命初期需要更多的是生存需求的滿足和安全感的獲得,由於嬰兒對於自我建設和自尊的需求還沒有那麼強烈,所以,只要父母提供給孩子一個溫暖、食物充分的環境,他就會緊緊的依賴於你。這是最簡單的愛的關係建立的基礎。

父母對孩子的愛,卻往往不是這麼純粹。

未辰的母親、雲博的父親,他們都在有意無意中,將孩子當成了實現自身夢想的工具。他們的行爲以愛爲名,本質卻是利用。

父母對孩子的這種利用,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當雲博的父親爲給孩子買樂器而與妻子一起拾廢品賣錢,當未辰的母親爲了孩子的學費而賣掉母親傳給她的鐲子,當他們面對着孩子的成績露出欣慰的微笑時,有人能懷疑他們的愛嗎?

唯有他們的孩子,從心底深處,感覺不到這份愛。因此,他們纔會痛苦、掙扎,他們努力地向父母的目標靠近,以期得到父母真正的愛,但他們發現,這種掙扎是徒勞的。父母褒獎他們是因爲他們在爲實現父母的夢想而努力;他們稍一違背父母的心願,就要面對父母的長吁短嘆甚至嚴厲責罰。也許他們心裏明白,但不願承認,父母給予他們的不是愛,而是“非愛”,是以愛爲名加諸於他們身心的暴力。

人們經常說:愛是生命的源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愛,能夠激發人意識深處的“生的本能”,讓人擁有向上、繁衍、快樂、獲取成就的動力。

而那些沒有得到愛的孩子,就喪失了這些動力。所以他們痛苦,他們感受不到快樂,甚至像雲博的姐姐一樣,放棄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