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1-3歲>幼兒教育>爲什麼有的孩子總是很煩躁?

爲什麼有的孩子總是很煩躁?

育嬰咖 人氣:1.43W

我兒子三年級了。學習起來很浮躁,鋼琴彈兩三遍彈不好就發作,砸鋼琴鍵出氣。背課文一時背不出來就急得又叫又作。我真是搞不懂他,幹嘛這麼着急?回想我們小時候也沒這樣啊。

聽起來,孩子對做事容易焦慮,對失誤失敗能容忍的閾值比較低,就是同樣一個挫敗,有些孩子完全不放在心上,但他會感到焦躁、無法忍受、情緒激動。這樣的原因,也許跟先天性格有一些關係,比如有的人就是急性子,凡事都要很快做好。或許與嬰幼兒期的環境和教養也有關係。比如,如果幼兒期的主要養育者過於嚴厲、嚴肅,給過多的限制,時常訓斥批評,那麼在成長中,他的大腦神經就會經常處於緊張、有壓力的狀態,情緒管理能力就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建議:

平時用孩子喜歡做的事情來鍛鍊他的韌性。喜歡的事情,我們有強烈的內在動機,才能做到主動地一遍遍地練習,虐我千遍也不厭倦。透過做喜歡的事情,他能逐步訓練自己的大腦神經,形成新的迴路——遇到困難,不是馬上崩潰放棄,而是耐着性子堅持、再嘗試,最後取得成功。

女兒喜歡做手工,從小到現在,她做手工時,我都不插手。我在一旁,常常聽到她各種自言自語:哎呀!糟了!完蛋了!做壞了!這時我通常不管。一般是過好一會,發現她重整旗鼓,或者改變方法,最終做好了。這個過程對孩子是很寶貴的。做喜歡的活動,可以給孩子這種經歷挫敗也能挺下來的機會,多次以後他就明白了,做砸了,這是成功前的必經之路,是常態,不是稀罕事。一次就做成,那是碰巧是運氣;一下子就學會,大概說明任務簡單,提高的幅度小。

如果孩子從小很少有機會做自己特別喜歡的事,那麼他們多半很少有這種體驗。

學琴,對不是特別喜歡彈琴的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只有真的喜歡音樂,喜歡彈琴,才能做到一遍遍地練習一個曲子。

幫他調整難度——降低難度、減少壓力、降低期望值。做事都會遇到困難,要想學會克服困難,最好的辦法是——幫他多積累經過努力克服困難的成功經驗!每做成一次,他就強化一次“我能做成”的信念,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平時多讓孩子做其他各種事,比如做家務,這些都會幫他提升自我效能感。他需要在實際做事中見證自己的能力,形成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家長對孩子的標準不要太高,要知道,改變得一點點發生。

如果孩子自尊水平比較低,那麼他也會容易一點挫敗就焦躁,因爲這一點挫敗就可以讓他馬上得出熟悉的結論“我不行、我做不好、我很笨”。所以平時對孩子多正面溝通,在您想批評指正幫助的時候,一定三思!因爲多數是不必要的!要等着在孩子做好的時候,家長再站出來,欣賞肯定,問他怎麼做的,自己總結經驗。這樣孩子逐漸就覺得,我是個挺好的小孩。

家長平時和孩子的互動別太嚴肅了,多一些玩樂玩笑,這會幫助孩子有輕鬆的心境。家裏這種愉快的、遊戲的、玩笑的氛圍,會讓他對事物對自己,都有靈活的標準,讓他學會多角度看事情,不特別僵化。比如背課文,如果發現孩子記不住,家長可以用一些好玩的方式和他一起背,可以做出搞笑的動作配合,或者把課文套用某個歌曲唱出來。當我們的大腦處於輕鬆玩樂狀態時,我們記憶的效率也會更高一些。平時每天的積極情緒,都是給我們心裏樂趣的油罐加油。這個油罐比較滿,我們在遇到挫敗時,就有富餘能量可以支取,不至於一下子就透支了。

這位家長描述的這種情況很常見。學前幼兒,在做手工、學騎車、玩玩具等等時候,也常會這樣。這是幼兒期每個家庭裏都會上演的戲碼。家長在孩子幼兒期這幾年裏,在各種生活小事上,恰當迴應,幫他發展情緒管理能力、積累出較高的自我效能感、鍛鍊堅毅和韌性,那麼,孩子在未來的學業中就會深深受益!

爲什麼有的孩子總是很煩躁?

問題二:

家有男孩上一年級了,作爲媽媽我感覺他是屬於慢熱敏感的,讓他和別人打招是比較難做到的。

四歲多時有個陌生人誇獎一句“這小孩真厲害!”他就會變了臉色,對人家吼“啊~!”讓我很費解。現在上小學了,今天爸爸讓他叫同事叔叔,不叫。甚至同事叔叔想和他聊聊比如“過年爸爸有沒有給壓歲錢啊?”這樣的問題時,他也擺個臉色“哼”。

孩子性格上容易煩躁,兩個人跟他同時說某個話題的話就會着急,有時會捂着耳朵,有時會氣呼呼的跑開。也和他聊過:這樣不禮貌;你可以微笑表示打招呼;這樣做不尊重人等等。我覺得我可能沒抓住關鍵:什麼導致孩子上面的那些表現的?

補充:平時與其他小孩一起玩的機會不多。膽小,對自己會的東西不願意或是沒自信表現出來。運動能力不行,不敢不會一下需要攀爬之類的項目。

首先我不瞭解更多情況,比如孩子平時與家人、同齡人互動起來怎樣;平時其他方面行爲如何,是否有重複的刻板行爲;運動方面發育如何,等等。單從這裏的描述看,孩子對別人的關注特別敏感,不論好壞,過多的關注似乎都會讓他感受到有很大的壓力。具體爲什麼會這樣,我無法判斷。也許有些孩子對人際交往中別人的話語、態度、表情等理解起來有些吃力,正常的溝通,他需要消耗過多的能量去加工這些資訊,在他感受起來就難以承受。或者,他對外界的嘈雜過於敏感,彷彿這些話語的聲音在他腦子裏放大了很多倍。也許成長中有些外人的評價給他帶來過強烈的負面感受,所以以後他把別人的評價都看作是威脅……

建議:

如果可能的話,家長鼓勵他表達出他的感受。比如,透過讀故事書,或者透過講其他人的事例,讓他說出來,當兩三個人同時說話時,當陌生人和他打招呼時,他真實的感受是怎樣的。在孩子平靜、情緒好的時候嘗試溝通。不要當問題去追問,爭取在自然聊天中談論這事。

家長要理解他,這是他需要幫助的地方,不是他自己不努力做好。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無法體驗到他的感受,不要以我們的標準來要求判斷。

儘量創造安靜的環境,減少他這方面的負荷。但是,並不是要給他創造絕對的對他來說“完美”的環境,因爲那樣也不利於他逐步鍛鍊、發展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明確說出來具體的行爲標準。跟孩子說明,我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們在生活中,要逐漸學會,行爲讓他人能接受。你聽到別人跟你說話,可能感到煩,那麼,合理的迴應可以是怎樣的,哪些迴應是不禮貌、會傷害對方的。讓他練習這種迴應方式。他現在一年級了,經過練習是可以逐漸做到的。

如果孩子只是覺得其他人的評價是在批評他,即使是誇獎、鼓勵,在他聽起來也是一種變相的冒犯,那麼,您需要跟他解釋,對方的話是什麼意思、什麼動機,就是給他準確翻譯一下,教他改變自己的這種認識,去如實解讀,而不是繼續用他過去那種角度來理解。然後您再分析他爲什麼總是如此理解,是低自尊?還是過去有什麼事情讓他形成這種想法。

最重要的是:各種正面建設——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此外,家長可以觀察他有哪些愛好,去發展。做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情,往往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幫助人際交往比較弱的孩子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給他提升自尊,增強自信。多帶孩子運動!運動會改變大腦和全身的狀態,也會改變情緒。多運動會幫他逐漸變得開朗樂觀、隨和。多鼓勵孩子自由交往。多幫他積累愉快交往的經歷,讓他和朋友們一起玩得開心,讓他珍惜朋友的友誼。這樣,他纔會逐漸在意自己的言行在對方感受起來是怎樣的,有改變的動力。多讓爸爸和孩子玩!爸爸可以從男性的角度給他特殊的力量,這是媽媽無法代替的。少玩電子產品!

孩子的各種表現,都是整體情況的反應。所以家長在面對任何一個問題表現時,都不要孤立地看待。多數家長的做法是,單就這個表現,和孩子談話、約定規則,重則打罵。但這往往不解決真正問題。我常建義家長放下問題,去做正面建設。比如,上面這位家長,如果能認真把我最後這條裏面的事情,逐一去加強,那麼過一段,會發現孩子有變化。因爲,隨着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他對外界評價的理解就在改變,他對自己的評價在改變,看待外界的角度也不一樣。這纔是真的給他幫助!

爲什麼現在很多孩子總是很煩躁?

兒童、少年,在我們印象裏是天真快樂的,但現在很多家長說,孩子總是很煩,對什麼都沒興致,動輒就發脾氣,一點小事就生氣了。3 、4歲的幼兒愛哭鬧,這很正常。但是五歲到十來歲的孩子,爲什麼也會經常不開心?

下面列出來可能有關的因素,供您參考:

家長抑鬱、情緒煩躁,時間壓力、經濟壓力、工作壓力等各種壓力大,長期處於疲憊低迷狀態,無法享受帶孩子的樂趣,感覺孩子是負擔,是引爆自己情緒的導火索,總是對孩子發脾氣、吼叫;

家人間關係有問題,家庭不和睦,家裏氛圍緊張;

家長對孩子過於嚴厲、限制過多,每天有很多批評訓斥嘮叨,孩子生活裏沒有多少自主權、沒有自由度;

家長過於弱勢,特別是爸爸缺席,媽媽和老人對孩子唯命是從,一切都滿足,沒有要求。這種情況下的男孩,往往會感到煩躁、憤怒。一切都滿足、沒有要求,這是一種變相的忽視;

家長無趣嚴肅,家裏缺乏玩樂、遊戲的氛圍,孩子的生活中活動單一,兩點一線,沒有什麼有趣的事物(零食和電視、電子產品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孩子樂趣的油罐嚴重虧空;

生活環境雜亂——人員多而雜,不固定。家裏物品過多,不整潔。家裏噪音大;

孩子缺乏戶外活動、接觸大自然少、沒有自由交往、書籍少或品質低劣;

孩子身體經常是亞健康狀態,體質弱,身體狀況導致煩躁;

吃零食、快餐過多,起居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睡眠時間不固定;

從幼兒時起,大量接觸電子產品,空閒時間基本用手機和平板電腦和電視來度過,大腦習慣了被動娛樂,習慣了玩遊戲時獲得瞬時滿足,對其他一切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的事物都很難忍受;

缺乏體育活動,不做家務活,孩子的身體發展不協調,對自己的身體缺乏感知和控制能力,很少有拓展身體潛能的滿足感……

壓力太大。比如學校的氛圍是衡水中學一樣的勁頭,老師每天在課堂上頻繁發火訓斥學生,不停施加壓力,讓孩子感到很壓抑。作業過多,沒有放鬆和自主支配的時間。與同學相處有問題,關係緊張,班裏有霸凌現象,沒有公正平等的小環境。

……

這其中有兩三條,大概就可能讓一個孩子變得煩躁、易怒。當您無法找到孩子表現的具體原因時,請把這些逐條去做。當然,孩子的狀態取決於基因和環境兩方面,無論如何,我們都要以現狀爲起點,盡力做好我們所能改變的部分。

前面來信的兩位家長,我覺得是很負責的家長。我可以感受到他們爲此已經做了持久的努力,已經常常深感疲憊無力。但,即便如此,請您相信,這多半隻是成長中的煩惱。每個孩子都帶着獨有的密碼來到這個世界。他的特質,有時表現爲某種問題,但它的另一面,也許是某種特殊的天分。這有待我們去發現。

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有信心,保持彪悍的積極樂觀,相信您的孩子可以很好地長大,成爲健康、成熟、有潛力的年輕人——這,或許是各種因素中,我們最能把握的。這或許也是最能扭轉局面的因素!您是最能幫他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