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早教>優秀作文>【起跑線電影觀後感】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 起跑線影評

【起跑線電影觀後感】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 起跑線影評

育嬰咖 人氣:1.7W

起跑線電影觀後感,最近剛上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深受觀衆們的喜愛,故事中反映了當代家長對孩子成長的付出和期望,讓人感觸。

觀後感一

我是全程將其“翻譯”成中國電影來看的:

一個有錢人爲了女兒的教育買了學區房,結果還是運氣不好電腦派位結果不行。只好託關係辦個農村戶口並僞造材料,試圖搞個鄉鎮學校指標生……

這麼一轉換也毫無違和感嘛。

前兩天我剛在知乎看到一個答案,大意是“我在三線城市收入很少,卻過着有房有車很輕鬆的生活。某些人在大城市月薪是我五倍,房價卻是我十幾倍,過得遠不如我,不知道他們圖啥”。

評論區紛紛指責“人家孩子考入名校可能性也比你孩子高出十幾倍,在起跑線上就贏了”。

(那個答案在這:請叫我英俊:IT 人能在一線城市裏生活一輩子嗎?)

我覺得兩者之間會爭吵,原因在於他們由於不同的人生經歷,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都努力爲自己的選擇辯護。

這部電影裏男主對女兒教育問題較爲消極,女主卻非常上心重視,就和他倆的受教育背景有關。

男主是裁縫的兒子,按部就班子承父業。雖然賺了不少錢,卻沒受過什麼高等教育,不會說英語。

但女主應該是接受過良好教育,英語說得很溜。

我和我女朋友最近就出現這種矛盾。

我認爲在小地方生活並不是個壞選擇,我們在大城市求學那麼多年都看到了,大城市也就那樣。我不想住五六十平米的房子,讓自己生活水平倒退二十年。

她認爲在小地方待着,下一代最多像我一樣,拿着村裏最好的劍去打BOSS。如果耽誤了下一代的教育,就算是在村裏住三百平米帶院獨棟也不會幸福。

我認爲以我倆的智力孩子不可能差,就算是從小在家裏玩,上了學也能超過大多數同齡人。

她認爲我這是毫無上進心的表現,如果孩子從小一口方言,那我罪該萬死。

(我女朋友和我出生長大在同一個地方,但她不會說方言,而且視本地方言爲lowb象徵,和這電影女主一模一樣。)

這也是因爲我倆教育經歷不同。我從幼兒園到高考都沒離開過縣城,家中長輩對我的學習毫不上心,成績什麼的都隨緣。但她家在教育上投資甚巨,願意跨越大半個中國搞高考移民。

因爲這種爭執,我們領證的事情要往後推遲了……

【起跑線電影觀後感】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 起跑線影評

觀後感二

看完整片下來,感嘆雖然講的是一個小女孩的上學問題,但全片這位小女生的戲份並不多。真好,電影沒有消費小女孩的“慘”,沒有借小孩的難受來講故事。

如果是中國導演拍,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父母要搬家時,可以借搬離家鄉這事,渲染小女孩與夥伴分離的悲傷。作爲一個從鄉下來的女孩,可以藉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間的差距,營造個人落寞氣氛。

跟着父母裝窮人,可以渲染她作爲一份子,那種不解、無奈、怨恨父母或者難受情緒……然而最後在《起跑線》裏我們都沒有看到導演要消費小孩的傷感,大部分的小孩鏡頭都是樂觀、積極的,無論主角還是配角。

在拉吉和米塔給公共學校捐錢後,所有學生齊心齊力,給校園煥發新裝,畫面留給了觀衆一羣孩子陽光積極的一面。用小朋友的慘來增強畫面氛圍,是最容易打動觀衆,因爲他們屬於無辜和天真的一類人,電影沒有拿這種設計來消費,我認爲這是尊重和保護。另外,雖然該片有很強的現實批判主義,針對上學難、資源分配、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包括拉吉和米塔本身那種傾慕於上流社會的作風作出了諷刺。

但,從拉吉和米塔這對父母的初心來講,更多還是正能量。只有窮過的人,才知道窮有多難受,纔有更強慾望去跳出貧困圈。即便沒有達到多貧窮的狀態,有一顆想出去看看世界的心也是一樣的,因而纔會對下一代提出更嚴厲要求。這是人的求生本能。如果拉吉和米塔沒有這種向上層攀登的慾望,可能他們只會甘願一輩子留在小城鎮裏,過着普普通通的日子,或者再俗點說,就是當個本地土豪好了。

還有3個細節想分享一下。

1、拉吉和米塔剛搬到新屋時,舉辦了一場party,拉吉和女兒一起開心地跳了支舞,但也因此出盡洋相。米塔受不住,拉下了電閘,鏡頭隨之發生米塔罵拉吉的一幕。其實這部分可以結束的了,就告訴觀衆,這是一幕出洋相的鏡頭,完事了。不過,接着拉吉回去樓上,撿起剛剛跳舞時丟下的西裝,滿臉尷尬。個人覺得,這是刻意設計出來的有始有終。代入當時拉吉的角色,他已經知道大家笑的原因,就是在笑他出醜,但他還是得要把自己丟下的衣服撿起來。這件衣服,代表的可是他丟下的臉哦,會是什麼感受?

2、拉吉工作室的員工前來送喜餅,告知他們夫妻倆他的兒子被抽中入讀名校了。這時候作爲女神的米塔,無奈得一直在抖腿……焦慮得要放下女神架子了。生氣,除了瞪眼神,還得多點有意義的小動作。

3、拉吉和米塔面試失敗後,對着一直輔導他們如何面試的老師那幕談話。我留意到桌上放着一盒費列羅,雖然被虛化了。這是富人的代指物?因爲,當他們裝窮去到窮鄉僻壤的村落時,當地鄰里給他們遞上了糖,但米塔極力阻止女兒去拿糖吃

這大概就是暗示着不同階層的隔閡吧。

【起跑線電影觀後感】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 起跑線影評 第2張

觀後感三

《起跑線》再度發揚了印度電影觸及社會痛點,批判社會現實的優點。與本片沉重的主題不同,《起跑線》用繽紛的色調和詼諧的調侃連接了教育不公、貧富差距、數典忘祖、社會歧視鏈、子女培養目標和人性異化等主題,結尾的處理讓人驚喜連連,諷刺意味十足。

看完此片,才知中印兩個完全不同的大國,在國民教育領域居然又如此相似,比如連夜排隊入學、高價購買學區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課等高強度超齡教學、貴族學校和公立學校的天壤之別、教師和校長的勢利庸俗、教育腐敗等。印度的教育體系與中國一樣,從老師到學校,從孩子到家長,瀰漫着一種強烈的焦慮和浮躁氣息。可爲什麼中國人的故事,總被我們的鄰居滴水不漏的講出來呢?

《起跑線》在敘事手法、鏡頭運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規中矩,故事也簡單的很:一對“暴發戶”夫妻拼盡全力讓子女入學。然而小人物的命運卻牽動着整個社會,給觀衆強烈的帶入感。

美國和西歐國家的教育施行雙軌制,在曾經的西方殖民地,這種制度的影響尤其深遠。資本家(上層社會、富豪)的孩子自出生開始可以享受豪華教育資源,最終升入名校,但工人階級的孩子只能在普通學校就讀,最後上職業高中。也就是說,資本家的教育是爲社會培養領導者,而中產階級和底層羣衆的孩子只能被培養成工人,爲資本家服務。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富人的孩子,儘管資歷平平,但也可以透過良好的教育資源,打造一個完美的未來,而窮人的孩子就算無比聰明,也只能子承父業。但是現在很多家長,無論貧窮富有,都選擇性地忽略了這一前提,反而指責其他孩子不夠努力。須知,學校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家庭教育,教育資源的好壞取決於家庭經濟實力。而家庭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由父母雙方的教育背景所決定。當美女學霸獲得國外20多所知名學府的錄取通知書時,這種新聞把拼命活下去的普通家庭當成了傻瓜:她們的經驗完全沒有推廣價值,因爲就算培養出完美的人才,也是教育畸形的產物。

資本家爲利潤而生,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馬克思說: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也就是說,富人在一定程度上靠掠奪窮人的本就不多的資源才變得更加富有,而正因爲窮人無力反抗,加之利潤驚人,富人才明目張膽,大肆爲之。這一點在《起跑線》中也有鮮明的展現:“富人掙走我們的錢,地產開發商掠奪我們的土地,就連我們子女受教育的權利,也要被你們無情的剝奪!可你卻說,你做了你認爲正確的事情。”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剝削階級作爲階級已經消滅,但是階級鬥爭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社會生產力水平最高、消費力最強的社會形態爲紡錘形:少數窮人階級和富人階級和多數中產階級。然而20%的富人擁有80%的社會財富,而出於種種原因,階級跨越越來越難。需要說明的是,階級的固化不見得是壞事,因爲階級流動越劇烈,說明社會越動盪,而一個社會進入穩定和繁榮的發展期,必須要經歷階級穩定的過程。但階級不流動,容易導致貧富差距增加,並導致社會動盪。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反對階級固化,而是創造階級之間相互流動的合理渠道。俗話說知識改變命運,受教育是實現階級跨越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世界各國的階級跨越都越來越難。在中國,有人希望透過婚姻一步登天,所以在婚戀市場上,存在着各種各樣的相親鄙視鏈。

這種歧視,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也展露無遺。《起跑線》中,富人的孩子申請好學校非常容易,走後門託關係輕輕鬆鬆。即便不行,正式審查中家庭背景佔很大比重。而普通家庭就要連夜排隊領取申請表。這一切與中國何其相似!

《起跑線》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而是階級的象徵。”又說:“你的女兒是服裝店老闆的孩子,以後肯定子承父業;而我們家孩子就不一樣,出來以後一定要開拓一番事業,所以我們只說英語。”聽聽吧,這段言語多麼的輕巧,好像窮人就活該窮一輩子,自己就應該永遠富足一樣。我還覺得印度這個國家真的很可悲,印度人連自己的母語都不要,反而卻把侵略者的語言當成至高無上的榮耀。可後來我才發現今天的中國也是如此,至少在一線城市,不會說英語的孩子就找不到玩伴的事實就與《起跑線》中完全相同。

《起跑線》最滑稽的一段是主角一家爲了裝富人,去照相館拍假照片,顯擺自己出國旅遊。而笑點的擔當則是男主角,每到關鍵時刻,男主身上的市井痞氣就戳穿了“富人”的謊言。人們總是說,培養一個真正的貴族,需要三代人的時間。《起跑線》則真實的告訴我們,原生家庭和經濟背景給一個人留下的烙印,是一輩子無法擺脫的,也是任何謊言所不能掩蓋的。這就好比從沒學過英語的男主角,就算無比努力地翻爛了字典,寫的推薦信也是亂七八糟;從未體驗過富人生活的男女主角,就算渾身名牌也絲毫不像貴族。

《起跑線》第一次讓我驚訝的地方在於,影片不僅滿足於裝富很難,反而進一步展示了裝窮更難。正如臺詞所說:“貧窮這門課程,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學會的。”看看印度社會吧,富人的社區乾淨整潔,豪車豪宅;窮人社區,一下腳就能踩着牛糞,到處是蚊子,沖廁所的水都沒有,吃水靠搶,吃米要靠分配。但無論貧富,都把英語當成了階級的象徵,只不過富人歡迎英語,而窮人則對英語表示強烈排斥。

爲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歧視?原因無非是,人們急切的想與自己曾經的階級劃清界限,這樣才能更好的融入上層階級,獲得更豐富的社會資源。還記得我剛上初中的時候,只要一提及小學就說:“哎呀,一羣小屁孩兒”。我急切的標榜着自己已經長大了,正如剛剛脫貧的中產階級標榜自己不再貧窮一樣。中產和窮人都是無產階級,卻把自己當成資本家,爲富人代言。須知中產階級只是剛剛擺脫枷鎖的窮人,一場大病、一次失業,甚至一次經濟危機就能重新打回原形。

長久以來,富人階級和多數的中產階級忽略了一個道理:窮人之所以窮,並不是因爲他們懶惰,而是因爲他們爲活着拼盡全力。“批判之前,請想想對方有沒有你所擁有的資源。”中產和富人把懶惰、貪婪、道德綁架、不知羞恥、恩將仇報、我弱我有理等當做貧窮的“特色”,把起早貪黑、風餐露宿的底層人民打入了“活該滅亡,孩子都別生”的冰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英國人也曾經認爲貧窮一種源於懶惰的罪惡,爲激勵窮人自食其力,《貧困法》要求接受救濟的窮人必須在貧民工廠幹活,工作條件極爲惡劣,薪酬也很低。可是經濟危機一到,很多“體面”家庭破產,過上了流離失所的“罪惡”生活。他們終於意識到,貧窮是一種需要救助的不幸。楊絳在《老王》中說:“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多吃多佔)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起跑線》用鮮明的對比有力地回擊了這些毫無根據的鄙視。男女主角雖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學的問題上卻不擇手段,以僞造貧困證明,欺騙學校,犧牲窮人入學資格爲代價,獲得了德里文法學校貧困生入學名額。這在中國也不鮮見——汶川地震時期,富豪子女假扮地震遺孤轉學至沿海發達城市;大學獎助學金往往不能發給真正需要的人。

然而與中產階級的臆斷不同,《起跑線》展示了底層羣衆擁有的閃光品質。富人對孩子的培養偏向能力和知識,而下層羣衆以身作則,讓孩子做一個正直的人。更有意思的是,片中有幾個鏡頭,讓我還真的以爲窮人要哄搶行李、恩將仇報,卻往往在最後時刻畫風一轉,凸顯羣衆的樸實善良。尤其是隔壁的大叔一家,不僅在男女主角需要幫助時多次施以援手,分錢分糧,還爲男主女兒的學雜費“碰瓷”訛錢,渾身擦傷在所不辭。“我們雖然窮,但銀行的錢,絕對不能偷!”即便識破騙局,大哥的善良還是征服了怒火:“你的女兒就像我的孩子,我的兒子名額被佔,我不能再讓另一個孩子上不了學。”說着放棄了舉報。卑鄙與高尚,和財富多寡沒有關係。正是在不斷折騰和深刻對比下,男主最終幡然醒悟,選擇向校長自首,準備放棄女兒的入學資格。

實際上,本片笑料的來源,從本質上講是夫妻二人對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這正是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間離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堅持認爲無論在哪所學校,關鍵要讓孩子快樂,對新鮮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不屑一顧。女主則更加實際,與其有一個快樂童年,她認爲更重要的是一個美好的未來,進行高強度超齡學習。總之,一方讓孩子遵從個性發展,另一方則注重孩子的服從與認同。我認爲這兩點完全可以兼顧。我們總說先做人再做學問,但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連知識都講不好,怎麼去教做人呢?老師把責任推給家長,家長則把希望寄託在老師身上,兩頭都落空,把孩子耽誤了。好在夫婦二人最終達成了一致,在學習知識與階級教育面前,還是選擇了讓孩子做一個健康而陽光的人。

第二個驚訝之處在於:《起跑線》杜絕了同類型電影的大團圓結局,反而一浪高過一浪,結尾佈滿驚喜,主題不斷深入。在探討教育不公,底層差距和貧富懸殊在探討教育不公和貧富懸殊之後,電影並沒有在夫婦兩人捐助學校之後立刻結尾,反而讓老大哥去尋找自己的恩人,男主與老大哥在豪宅中的衝突進一步揭露了所謂貧窮原罪論的可笑之處,構造了爲富不仁,窮善其身的鮮明對比。

同樣的,影片也沒有在男主角走進校長辦公室,向校長自首時結尾。而與校長直接對話的情節,則進一步深化了本片的諷刺主題,那就是曾經嚴詞拒絕賄賂的校長,實際上是一個被財富異化了的窮人。校長雖出身貧寒,但經過努力進入名校,並最終成爲文法學校的校長。但很遺憾的是,她反而把權力當成一種心理補償和復仇的工具,看到曾經欺負她的同學,如今爲了孩子的入學問題而卑躬屈膝,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如今校長終於成爲他曾經最討厭的人,她開始利用自己的權力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並攫取財富。一方面暗中排擠堅持正義的印度語教師,給他穿小鞋,另一方面則在男主自首後,不按程序處置,反而包庇,並藉機籠絡男主,成爲自己的社會資源。

本片也沒有在男主離開校長辦公室之後作結,反而讓男主別出心裁的導演了一出讓普通公立學校的孩子上臺表演的情節,這也讓我感到意外。男主登臺後雖然有些說教,但是在處理上則比其他影片要更高一籌:男主慷慨激昂地揭露了社會黑暗之後,並沒有引起在場觀衆的羣起響應,反而一些準備鼓掌的人被生生壓了下去。男主猶如在黑暗當中的一盞明燈,可喜的是,終於有一束光,可悲的是周圍全是黑暗。靠個人的努力,無法完全敲醒整個社會,無法喚起所有人的良心,也無法改變貧富的差距和教育的不公。在座的各位,無論是富甲天下的各位家長,還是權勢熏天的校長,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從來如此,就一定合理嗎?”

影片的最後,陽光明媚,男女主角牽着女兒走出校園。曾經他們爲了走進這所學校而費盡努力,吃盡了窮人的苦,富人的累,而今天他們走出來卻無比的輕鬆。校園裏坐着一批仰仗權勢的富豪,校園外則是巨大的貧富差距。一對父母能做什麼呢,一個人又能做什麼呢?只能讓自己的孩子更加幸福罷了。車廂裏滿是孩子的笑臉,可能他們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人生本可能是另外一種樣子,而這種寒意,在暖暖的陽光之下,變得更加刺骨。

【起跑線電影觀後感】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 起跑線影評 第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