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早教>教育資訊>爲什麼孩子要做“不可愛”的事?因爲他在呼喚愛

爲什麼孩子要做“不可愛”的事?因爲他在呼喚愛

育嬰咖 人氣:2.63W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管不住,親子關係緊張......爲此父母們總是會感到焦慮,孩子也常常覺得煩躁或委屈。那麼這是爲什麼呢?

有這麼一個故事:媽媽女兒逛街,回來後媽媽讓孩子把今天所見都畫下來。媽媽看完孩子的畫後十分震驚,因爲畫的不是美麗的風景、琳琅滿目的商品,而是一根根柱子。

媽媽思前想後終於明白了,孩子跟大人相比高度差距太大了,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可不就是隻能看到一條條腿嗎?怪不得孩子一直悶悶不樂。

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阻礙、關係緊張,問題基本上都出在這裏:家長不會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例如:孩子覺得把玩具分享給別人自己很難過,害怕玩具回不來了,家長也不明白孩子的想法就以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判斷:這有什麼不願意的,對孩子大加指責甚至“橫刀奪愛”。

我們不是不愛我們的孩子,而是愛的方式不對。

先拋開生活經驗、思維方式不談,單從高矮、力氣大小、身體素質來看,孩子和大人的差距已經十分巨大了。

我們總是談到尊重孩子,怎麼纔算做到尊重呢?首要的一點就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去感受和理解孩子的想法。

爲什麼孩子要做“不可愛”的事?因爲他在呼喚愛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就不容易和孩子造成矛盾與隔閡。

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放棄大人世界的規則和成見,進入孩子世界

“孩子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魯迅如是說。

每個人表現出來的行爲和情緒,必定有其深層的原因和動機。

比如孩子哭鬧、反抗,父母只想着儘快控制住孩子,強迫孩子停止這樣的行爲,是困難的,而且治標不治本。

科學有效的方法應該是找出行爲背後的原因和動機,瞭解孩子的心理想法,才能“對症下藥”!

每一位父母都需要了解的是,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拿大人世界的規則和要求硬生生地施加在孩子身上,肯定是不適用的,常常造成矛盾和摩擦。

所以需要父母走進孩子的世界,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多多傾聽孩子的各種想法、瞭解他的行爲習慣。

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明白孩子的切身需求,更好地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

橫看成嶺側成峯,站在不同的位置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處在不同的立場會產生不同的觀念。

俗語“站着說話不腰疼”說的就是不換位思考。

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家長不要覺得有一種作爲父母、作爲成人的優越感和權威感,應當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也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要學會平等地與孩子溝通。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乘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纔給他們講道理。”

對待孩子的情緒和行爲,家長應學會換位思考、適時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分析問題,觀念變了,看孩子的眼光也就變了,也就能夠看到孩子們背後更多的東西。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同情和理解,增加了對父母的信任和親切感,溝通起來就會更容易。

有時候你會發現,換個位置思考,突然就能理解了孩子爲什麼會難過、爲什麼會吵鬧、爲什麼會悶悶不樂,很多問題都會豁然開朗,也就不難解決了。

與孩子坦誠相待,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經常有父母發現孩子有什麼事也不說,無緣無故情緒不好,跟孩子根本溝通不來。其實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比如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到家裏來,工作不順心了,回家對着孩子缺少耐心,不覺中將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會覺得很委屈。

真正和諧的親子關係,就是能坦誠相待,父母也可以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和重視,也會更加關注父母的情緒和感受,變得更懂事,懂得體諒父母。

與此同時,孩子也會被父母的行爲所影響,漸漸學會主動表露自己的心聲,向父母敞開心扉,真誠交流。從而形成一種和諧平等的家庭氛圍。

有一句話說得好:孩子不可愛的行爲,其實是在呼喚愛。很多時候孩子的任性和不乖並不是在胡鬧,而是因爲家長沒有走進孩子內心世界,沒有足夠的耐心去懂她。

在大人的世界中,父母尚且可以做到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可以更好地處理問題。

那麼在面對孩子時,也請父母們多點耐心、多點包容,停下匆忙的腳步,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或許就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而孩子和父母,或許都會少點矛盾、多點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