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1-3歲>幼兒教育>孩子該如何改善分離焦慮

孩子該如何改善分離焦慮

育嬰咖 人氣:2.06W

孩子黏人?父母可能不知:這是分離焦慮惹的禍!孩子各自迴歸日常生活造成的長期或短暫的分離等等——每到這樣的時間節點,“分離焦慮”都會成熱門詞彙。

孩子該如何改善分離焦慮

什麼是分離焦慮呢?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即嬰幼兒於與某位照料者產生親密的情感結系後,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等消極情緒,以表示拒絕分離——是嬰幼兒焦慮症的一種類型。

一般說,6個月大的寶寶如果突然離開媽媽被留在一個陌生人身邊,他便會陷入情緒的壓抑之中開始表現出焦慮的症狀;

這種狀況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會一直持續並在孩子18個月左右大時到達頂峯;

而即便是2歲~2歲半之間的孩子,如果突然被媽媽交給一個陌生的照料者,他仍然會變得悶悶不樂,因爲3歲以內的嬰幼兒對於與親密照料者的分離都會處於高度敏感的狀態,直至3歲以後孩子發生分離焦慮的可能性纔會逐漸降低。

孩子是否能隨着年齡的增長順利過渡分離焦慮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他們3歲前,與親密照料者(通常是媽媽)之間是否建立了穩固的依戀關係。

英國依戀理論創始人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透過觀察把嬰兒分離焦慮的表現分爲三個階段:

1.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拒絕由媽媽(親密照料者)以外的人照顧、拒絕上幼兒園、拒絕上學等等,這是分離焦慮產生的初始階段;

2.失望階段——仍然哭泣,但不再聲嘶力竭的吵鬧;

3.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照顧,正常活動,但是看見媽媽(親密照料者)時馬上會出現悲傷、委屈的表情。

分離焦慮是孩子正常發展的一部分,也正是由於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或多或少的表現出分離焦慮的症狀,所以很多父母對此不以爲然:認爲孩子哭哭、鬧鬧,過一段時間就沒事了——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嚴重的分離焦慮可能會出現生理上的應激反應。孩子與父母分開而導致心情低落,如果哭鬧、不合羣等狀態持續時間過長,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出現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疾病,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嚴重的分離焦慮情緒如果長時間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可能會引起孩子更嚴重的安全感的缺失,從而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五種需要可以分爲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於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透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

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進階需要,他們是透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

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爲驅使行爲的動力。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我們應該得到的重要啓發是:對於與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聯繫密切的分離焦慮,父母們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否則可能會對孩子未來綜合能力的發展、自我價值的追求和實現造成嚴重的阻礙。

防患於未然

既然分離焦慮是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那麼父母該如何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呢?

建議父母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準備:

1.爲孩子建立安全的心理基地——這是基礎。

依戀理論認爲,心理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取決於心理結構的中心是否有一個安全基地。

無疑——對於每個孩子而言,父母與家庭是他們心中的基地。

爲孩子建立安全的心理基地,父母需要:

爲孩子提供穩定的成長環境;

良好的夫妻關係、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每天至少半小時對孩子全情的陪伴;

陪伴孩子時,與孩子保持身體接觸,這很重要;

儘量不頻繁更換看護者;

及時、積極的迴應孩子(尤其是在孩子3歲以前,做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2.練習分別——這很必要。

您也許會納悶:分離也需要刻意練習嗎?

我來告訴您:對於小孩子,是的!並且這很必要。

推薦給父母們2個練習分離的小方法:

蒙手絹、躲貓貓

與年齡較小的嬰幼兒練習分離的開始,可以與他們玩蒙手絹、躲貓貓的遊戲。

蒙手絹:孩子躺在牀上,將手絹蒙在孩子臉上,然後問他:媽媽呢?媽媽怎麼不見啦?持續幾秒種後突然間拿開手絹;

躲貓貓:媽媽藏在家裏的角落,讓孩子尋找媽媽在哪裏。

這樣的遊戲可以讓孩子產生“媽媽消失後會回來”的心理安全建設。

建立小小的分離儀式感:

媽媽在平日的活動中可適當與孩子建立小小的分離儀式感。

比如:媽媽去陽臺晾衣服之前,對孩子說:寶貝,媽媽現在要去陽臺晾衣服啦,大約十分鐘後會回來,寶貝在這裏邊玩邊等媽媽哦!寶貝再見!(親吻孩子)

媽媽晾完衣服後,回到孩子面前對他說:寶貝,媽媽回來啦!哇,好想你呀!快來抱一下!(擁抱)

透過這樣的小小分別儀式感的建立,讓孩子漸漸明白分離的含義。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症狀

相信上述準備已經爲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着孩子就不會出現分離焦慮的任何症狀了。

因此父母們還需要掌握一些應對分離焦慮症狀的基本技巧,才能幫助孩子完全順利的度過這一特殊時期。

建議父母從以下5個方面做起:

1.傾聽、理解孩子

不管何種原因的分離,父母面對經歷着分離過渡期的孩子都需要懂得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並對他們表示理解。

在這一過程中——父母切忌:

透過一再追問逼迫孩子表達或者試圖用引導性的問題了解資訊。比如,有些父母從幼兒園接孩子回家,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便是: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啊?午飯有沒有吃飽啊?有沒有跟小朋友鬧意見啊?......

這樣帶有心理投射的問題暗示給孩子的資訊可能是:原來在幼兒園有可能受欺負啊、有可能吃不飽啊、有可能有人跟我吵架啊........無疑,這從心理層面來說是對孩子消極的引導;

在這一過程中——父母可以這樣做:

先傾聽孩子自己會主動表達些什麼想法和感受。如果孩子沒有表達,可以這樣對他們說:寶貝,今天在幼兒園遇到了哪些特別開心的事情呢,能和媽媽分享一下嗎?在幼兒園裏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麼好吃的呀?......

也有很多父母遇到的情況是:孩子只是情緒低落,卻不願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或者表達能力有限,對感受和想法表達不徹底、不清晰。——這時父母可以選擇在茶餘飯後等相對輕鬆的時間裏,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以此來慢慢洞察孩子的情緒和內心想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瞭解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後,父母需要表達對孩子情緒的看到、允許和理解,而不是忽視、否定和批評,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孩子的焦慮會有所緩解。

2.和善而堅定的態度

聽說過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幼兒園、因爲孩子哭鬧嚴重而最終入園失敗的案例。

如果面對的分離,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成長過程,那麼父母是需要對孩子堅持和善而堅定的態度的。何謂和善而堅定呢?

和善是對孩子的尊重:包括對孩子的情緒、成長特點的尊重。

對孩子和善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贏得孩子——將孩子視爲合作者,父母與孩子共同努力消除他們成長道路上遇到的各種障礙(比如與孩子共同面對、解決焦慮);

而不是爲了“贏了孩子”——將孩子最終置於與父母對立的“失敗者”的境地,挫敗孩子面對困難的自信和勇氣(比如強硬手段將孩子拖拉到幼兒園、對孩子的感受不管不顧等);

堅定是父母對自己內心的尊重、對客觀情形的尊重、對規則意識的尊重、對他人的尊重等等。

對孩子堅定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讓孩子體會這個世界的邊界和規則,讓他們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

遵循和善而堅定的原則,父母可以這樣與孩子溝通:寶貝,媽媽很愛你,非常理解你離開爸爸媽媽去到一個新環境中會有一些害怕,但是這是每個人成長都必須經歷的階段。你不僅現在要進入幼兒園,將來你還要上小學、中學和大學....這些都是每個人所必須經歷的。爸爸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夠透過努力克服心裏害怕的感覺,喜歡上幼兒園的。我們一起加油,好嗎?

3.關注孩子的身體

處於分離焦慮中的孩子,由於環境的變化、情緒的影響等,會更容易生病。因此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身體,避免他們會由於身體不適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導致分離焦慮情況的加重。

4.注意與老師保持溝通

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同時將孩子在家裏的表現讓老師也有所瞭解,雙方共同協作,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分離期。

5.安排家庭休閒時光

週末,一家人一起去郊外走一走、去公園劃劃船,安排一些孩子喜歡的休閒活動——這無論對於緊張了一個星期的大人,還是對於情緒低落了一個星期的孩子,都會是釋放情緒和減壓的好方式。

相信做到了以上這五點,父母們便能輕鬆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了。

溫馨小提示

最後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還有以下5點小提示給到父母們:

1.如果是應對媽媽產假結束後的分離焦慮:請一定要注意在至少提前兩個星期讓新的照料者與媽媽一起照顧孩子,以便於孩子能夠熟悉新的照料者,而新的照料者也能更加了解孩子的起居,避免或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

2.如果是應對離乳的分離:離乳階段,爲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並不建議媽媽們秉承與孩子分離、由其他人照顧的”孩子看不見就不想“的觀念來離乳。

因爲離乳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挑戰,如果這個過程又沒有了媽媽的陪伴,對於孩子來講便成了一個應對雙重挑戰的過程。

建議的方式是媽媽陪在孩子身邊,和善而堅定的告訴孩子離乳這件事,並在孩子哭鬧時,擁抱、安慰、陪伴孩子。——當然這會是一個煎熬並且辛苦的過程,有些孩子這個階段可能會持續2-3個星期,但爲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媽媽們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3.在孩子面臨入園時:雖然父母們已經學習了防範措施以及科學的應對分離焦慮策略,但在入園前帶孩子熟悉幼兒園環境、熟悉帶班的老師以及挑選孩子更加喜歡的幼兒園——這些事情都是必要的,也會對孩子的平穩過渡起到促進作用。

4.即將入學的孩子:由於小學生活相比幼兒園生活,各方面要求都會嚴格很多,父母們提前爲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爲和生活習慣,也會成爲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入學焦慮的有利因素。

5.當家庭環境發生變化或有一些其他重大變化時:孩子更容易表現出對變化的焦慮,這似乎也是與過去熟知的情況分離的一種焦慮的體現。因此在這樣特殊的時間裏,父母多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行爲變化,注重與孩子保持溝通,有意增加對孩子陪伴的時間和質量都是必要的,父母們千萬不能忽視。

總之,分離焦慮與孩子缺乏足夠的安全感關係密切,又會因爲父母未能對此及時迴應以及缺乏正確的引導,而容易對孩子今後的生活、學習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所有的父母都該重視並掌握正確應對孩子分離焦慮的技能,陪伴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