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1-3歲>幼兒教育>孩子要離家出走怎麼辦

孩子要離家出走怎麼辦

育嬰咖 人氣:2.34W

當孩子說“我要離家出走”時,你的做法影響他的一生。一大早,鄰居家7歲的男孩因爲不想去學校,鬧着要離家出走,結果吃完早飯還是不見人,他們慌了,開始到處找。

孩子要離家出走怎麼辦


之後,鄰居也加入進來,前院後院一頓翻騰,附近也都找遍了,還是找不到。所有人都急了。

後來,警察來了,小男孩才從櫥櫃後的一個盒子裏探出腦袋。

原來小傢伙一直躲在裏面偷聽大人的對話,直到警察來了,才意識到玩大了。

見到孩子,大家鬆了一口氣,寒暄幾句後就陸續離開了。

虛驚一場的父母抱着失而復得的娃,一頓狂親。

孩子小,不敢走太遠,但如果再大點,還真的讓人頭疼不已。

美國心理治療師奧古斯都和卡爾的暢銷書《熱鍋上的家庭》中講過這樣一個讓人震撼的故事:

16歲的女孩克勞迪婭最近變得十分叛逆。

經常跟媽媽吵架不說,還時不時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有一次,她甚至鬧着要自殺。

克勞迪婭的爸爸媽媽非常頭疼,各種好話說盡了,辦法試遍了,仍無濟於事,最後不得不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生活中,總有小傢伙一本正經地向父母宣告:爸爸媽媽,我要離家出走了!哭笑不得的同時,父母又難免緊張。

這些總是鬧着要離家出走的孩子,到底在想些啥?

當孩子說“我要離家出走”時,你的做法影響他的一生

1、 以離家出走要挾父母

朋友的兒子4歲,有一回,他大早上的就纏着朋友要吃冰激凌。

朋友不同意,孩子就生氣了,對着朋友大喊:“你不愛我了,我生氣了!我要離家出走,不當你們的寶貝了!”

說着,他真的抱着自己的玩具出了門。

朋友怎麼勸說,孩子都不聽。無奈,朋友只能跟着他,哄他回家。

誰知,孩子走到小區裏經常買冰棍的商店門口就不走了,眼巴巴地坐在那裏,一直央求朋友買冰棍,又哭又鬧。

朋友礙於面子,又爲了不影響店家的生意,只能給他買了一根冰棍。他這纔拿着冰棍屁顛屁顛地回家了。

可那次之後,他經常爲了要玩具或零食而鬧着離家出走。

如今很多孩子,從出生起就被保護得很好,全家以他的需求滿足爲先導,導致孩子以自我爲中心。

久而久之,一旦他的慾望家人無法滿足,孩子就習慣性地哭鬧或者以離家出走相要挾。

有時候,孩子鬧着離家出走,或許是父母的溺愛和驕縱所致。

2、表達不滿,渴望關心和愛

本文開頭例子中的男孩小諾在鬧出離家出走的動靜前,其實早已流露出某些端倪。

有一個禮拜,他每天早晨都拖拖拉拉,一到上學的點,要麼鬧肚子、要麼書包找不到了,總要耽誤一個小時左右纔去學校。

爸爸媽媽以爲他故意拖延,不想上學。

每次都教育他,爸爸媽媽上班這麼辛苦,供你讀書,你要好好上學,不上學、將來你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當孩子說“我要離家出走”時,你的做法影響他的一生

可其實,小諾並非不想上學,只是不想做早操。

學校新出了一套體操練習,小諾因爲學得慢,跟不上節奏,每次做操時,總是被同學嘲笑“四肢不協調”,因此,小諾開始逃避體操練習。

剛開始,小諾在吃晚飯時向父母試探性地說,學校新出的體操好醜,他不喜歡、不想做。

但父母忽略了小諾的情緒表達,總是匆匆吃完晚飯就對着電腦開始工作。

同學們的嘲笑、父母的不理解,讓小諾滿腹委屈,長久的積壓下,他用“離家出走”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發泄壓力。

16歲的女孩克勞迪婭也是因爲父母關係不和,感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愛才會選擇離家出走甚至鬧自殺的。

有時候,孩子離家出走,是因爲內心積蓄了很多煩惱,無處可訴、無人理解。孩子,只是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愛。

3、表達獨立意識

孩子進入青春期,會開始渴望像一個真正的大人那樣生活,做自己的決定,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期待。

他們會要求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慢慢遠離家庭。

可是,很多父母無法適應孩子的改變,對孩子過多幹涉,偷看孩子的日記、翻看孩子的書包,做出一些侵犯孩子隱私的事,讓孩子感覺不到尊重。

電視劇《小別離》中,朵朵正上高中,媽媽翻看她的日記,干涉她的寫作,嚴格監督她的學習,接送她上學放學,甚至晚上寫作業也坐在書桌旁守着,使得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間,給了她很大的壓力。

她在筆記本上寫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話,就六神無主地走出了學校,一直沒有回家。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其實是每個獨立意識萌芽的孩子內心的渴望。

他們雖然還未長大成人,但他們渴望對世界有更多的探索,作爲父母,應該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剝奪這份自由。

還記得那個躲在網吧盡情玩遊戲的男孩嗎?玩了五天後,看到爺爺尋找他的資訊,就自己回家了。

有時候,孩子離家出走,可能正是獨立意識的發展,他在控訴:他需要更多的成長空間。

當孩子說“我要離家出走”時,你的做法影響他的一生

那麼,當孩子鬧着離家出走時,父母該怎麼做呢?

美國電影《雷蒙娜和姐姐》中,女孩雷蒙娜和家庭發生矛盾,因爲爸爸的不理解,她一時意氣、宣告自己要離家出走。

對此,媽媽沒有阻止,而是平和地問她,你要離開多久。

小小的雷蒙娜沒有意料到媽媽的反應,一時怔住,轉而又試探性地說,永遠。

誰知,媽媽竟開始給她收拾行李箱,邊收拾邊叮囑她一些生活事宜,還親自送她離開。

雷蒙娜拖着沉重的行李箱,一路徘徊輾轉,委屈又無助,路途中回憶起家的美好,終於忍不住打電話求助父母。

最後,在家人的接納和理解下,消除了隔閡。

她最初宣告離家出走,原本只是賭氣,表達不滿、嚇唬父母,她本來以爲父母會緊張、會向她道歉和妥協,但媽媽的做法讓她明白:離家出走是無效的。

她從茫然不解到正視現實,這一段短暫離家出走的歷程讓她明白家庭的珍貴,也學會如何與家人溝通,表達自己。

作爲父母,對於孩子的離家出走,如果因爲過於緊張而做出妥協,就會讓孩子以爲這種做法是有效的,以離家出走要挾父母,形成慣性地一味索取。

如果是強行地制止或打罵,雖然會讓孩子明白這樣是無效的,但也會讓孩子認爲,父母並不愛她、不理解她,只是想控制她,會加深親子之間的隔閡。

因此,最好的做法便是,保持淡定,與其制止、不如讓孩子親自體驗一回離家出走的感覺,體會到獨立時的孤單和無助,如此,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家庭的呵護和溫暖。

父母若不放心,可以悄悄尾隨保護,掌握孩子的行蹤,在孩子遇到問題時適時出面。事後,不要責怪孩子,與孩子好好溝通,這樣他們才能“知難而退”。

有人說,最好的教育是“無爲而治”。放任孩子離家出走,看似無爲,實則有爲,讓孩子意識到離家出走不能解決問題。

當孩子說“我要離家出走”時,你的做法影響他的一生

離家出走,其實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契機,可以藉此機會,讓孩子樹立以下幾種意識:

1、 規則意識。

人與人之間相處,總會遇到問題和矛盾。父母愛孩子,所以會一再讓步以滿足孩子的要求。

但社會是有規則的,當孩子試圖以此讓大人妥協時,父母要樹立底線,告訴孩子,遇到問題要理性處理,發脾氣、威脅是無效的,一走了之更不能解決問題,不能以自我爲中心,要在規則內尋求解決方法。

2、 家庭意識。

家庭是一個整體,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息息相關、榮辱與共,家人要相互關心和理解。

我們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沒有理解你的感受,要向你道歉。

但是,你感到委屈就離家出走,讓家人爲你擔心,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無論何時,家都是你永遠的港灣和依靠。既是一家人,就要對彼此負責,彼此有所交待。

當孩子說“我要離家出走”時,你的做法影響他的一生

3、 安全意識。

一直以來,孩子遭受意外傷害的事故屢見不鮮。在資訊社會的今天,孩子更是面臨更多危險。

藉此機會,在孩子出走前,讓孩子觀看一些離家出走、發生意外的紀錄片,給孩子亮起安全意識的紅燈,學習一些安全常識。

4、 獨立意識。

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婭說:這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爲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孩子宣告離家出走,也是對父母的警醒,是孩子在告訴父母,自己有了獨立意識。

離家出走,既能讓孩子體驗獨立和生存的艱難,培養孩子的挫折商,也讓父母提前做好孩子終會離開的心理準備。

所謂“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放手。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孩子身上所呈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帶着家庭的印記。

當你認爲孩子出現問題時,不妨關照一下夫妻關係。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爸爸愛媽媽,媽媽也愛爸爸。

當一個家庭是充滿着愛的,孩子的身上也會流淌着愛,他的行爲問題自然會少很多。

願你的孩子永遠不會離家出走,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