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3-6歲>學齡前教育>比智力更重要的是氣度

比智力更重要的是氣度

育嬰咖 人氣:1.21W

一窩蜂似的寶寶智力開發,形形色色的幼兒啓蒙訓練,吸引了家長的目光,掏光了家長的口袋。但是,它們真的重要嗎?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我們的社會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神童時代:大小傳媒上神童的數量越來越多、年齡越來越小,智力啓蒙、智力商數也成了家長們最熱衷的話題。

比智力更重要的是氣度

智力真的那麼重要嗎?哈佛、牛津、北大、清華的同校、同級、同班學生,照說智力水平都差不多吧?可爲什麼畢業後不久差距就開始拉大、最終甚至有若天壤呢?

這說明一個問題:對一個人成長起作用的因素很多,智力僅僅是一個方面,僅僅用智力來衡量是不科學的。比智力還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意志力,比意志力還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而比這些都重要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期許,也就是一個人的抱負、胸襟、眼光和氣概!

講起來好像很大很遠,培養、萌生卻在幼年。兒童心理學認爲,兒童3-7歲是“生與死”的階段,不懂得生死,即使被告知所有人都會死,仍堅信自己是一個長生不老的特例;7-14歲是“靈與肉”的階段,因爲已經知道自己會死,小小的人生出現了第一次大危機,爲了拯救、反抗這種生死危機,孩子必須回答自己一個問題:自己將爲什麼而活着,將以什麼樣的形象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將成爲第幾流的人物。靈與肉開始搏鬥,氣概由此產生。氣概越大,靈對肉的支配力量就越大,成就與貢獻也就越大。

不就是理想嘛!我們平時早就在教導孩子樹立遠大理想了!有的家長會這樣說。

其實不然。氣概並不同於理想。理想多指具體的職業,小孩子並沒有具體的職業意識,但是他卻可以並且需要具有明確的流品意識。也就是說對自己將來是否成爲“××家”並不清楚,但卻在潛意識中已經將自己的將來定位在是“一流的”還是“末流的”,是“傑出的”還是“平庸的”。如果他的氣概是“傑出的”,那麼實現理想只需在這“傑出的”後面填空,填上“科學家”、“作家”、“藝術家”之類的職業名稱就是了。

理想,是在氣概之上孵化出來的,只有在氣概的支撐下,理想纔不會掉下來。所以對家長來說,最重要最關鍵的不是最後孩子理想實現的顯影階段,而是在幼年、少年氣概形成時的感光階段,這個感光階段將直接決定他人生的規模。

那麼氣概該如何培養呢?

靠說教是不能培養氣概的,要靠精神上的化育,就是說孩子的直接監護人(一般來說是父母),必須心靈充實,志向高遠。一個萎萎縮縮的實用主義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心雄萬丈的成功子女的,在提高孩子的同時首先要提高自己。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之上,你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你能看多遠,孩子就能看多遠;你要想孩子相信成功,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讓自己先成功;你要想孩子擁有大氣概,自己先不能目光短淺,甘居人下。

除了父母的示範標榜,聽偉人故事、讀偉人傳記也是一種好辦法。農民領袖陳勝,小時候窮得要在田間給人傭耕,卻一樣說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面對秦始皇氣勢顯赫的皇家車隊,少年項羽想到的不是怎麼逃避躲閃,而是“彼可取而代也”……從小從這樣一些人傑身上吸取浩然之氣,孩子慢慢地自然就能樹雄心,立大志,具全球胸懷,做世界公民。

最後,讓孩子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也很重要。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寫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同更高的自我對話,從而對自己提出更高更嚴的要求,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鞭策自己,從而達到新的境界,氣概壯如山河。

TAG標籤:#智力 #素質 #情商 #氣度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