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3-6歲>學齡前教育>孩子喜歡打人我該怎麼做

孩子喜歡打人我該怎麼做

育嬰咖 人氣:3.15W

有許多孩子脾氣非常暴躁,除此之外還有些喜歡動手打人。那麼問題來了,孩子喜歡打人我該怎麼做?帶着疑問,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喜歡打人我該怎麼做

小朋友喜歡打人,在學術上被稱爲「具有攻擊性行爲」。

孩子發展出攻擊性行爲,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遺傳因素

不同孩子天生的神經活動類型就不同。有的孩子生下來就容易情緒激動、興奮性強、反應速度快等。

但起決定性作用的,主要還是後天環境與文化教育。

社會環境

孩子天生就是喜歡並且善於模仿別人的。

一是對現實生活中「壞榜樣」的模仿。

有的孩子本來很守規矩,從不打人;但坐在他旁邊的同學很調皮,沒事就打別人幾下,還經常會去招惹他,欺負他。無形中,孩子就學會了,當同學再去打他的時候,他也會還手了。

一是對虛擬世界中「媒體內容」的模仿。

隨着大衆媒介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孩子會觀看動畫片、卡通片(《X出沒》、《X特曼》等等),其中不少都充斥着一些暴力、復仇的鏡頭,而孩子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使孩子不知不覺地都模仿學習了攻擊性行爲。

家庭教育模式

孩子的攻擊行爲還與家庭教育模式有關,這也是造成孩子攻擊性行爲的重要原因。

從學術上來說,不太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主要分爲「絕對權威」、「過度溺愛」和「過分放任」三種。這三類家庭,都會有對孩子不適合的限制。這些,都是造成孩子攻擊性行爲的重要原因。

當孩子從2歲到3歲,從「被打」變成「打人」,我們該怎麼做呢?

糾正觀念

一方面,父母首先糾正自己的觀念,形成正確的教育觀。

另一方面,父母還要逐步糾正孩子「打人能獲得成就感/想要的東西」這類觀念。雖然在動物世界,靠暴力壓制別人確實能獲得利益,但人類社會是不同的。

想要糾正孩子的觀念,父母要多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信任自己,纔會認同自己所提出的建議。

減少刺激

年齡較小的孩子,自控能力相對較弱的,他們的行爲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與成人相比,孩子的行爲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古人就很重視對環境的選擇。例如家喻戶曉的「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

孟子和媽媽,在他父親過世後,住在墓地旁邊。孟子經常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皺起眉頭說:「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起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

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着頭說:「這纔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同時,父母還需要注意「讓孩子們減少衝突/摩擦」的環境因素和佈置:

- 給孩子提供較爲寬敞的遊戲空間,各活動區域應稍有間隔,防止孩子因空間過分擁擠,引起無意的碰撞造成衝突和摩擦;

- 玩具和食物的數量儘量充足,供他們自由選擇,以減少孩子彼此爭搶玩具的矛盾衝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 阻止孩子接觸不良傳媒,例如有暴力元素的影視劇等。

合理宣泄

有些孩子可能由於害怕懲罰,強行抑制自己的攻擊意向。長此以往,會產生過分的焦慮,影響心理健康。

這時,父母要教會孩子宣泄情感的方法,允許孩子採取合理的方式進行心理宣泄,來取代攻擊行爲。

例如,教孩子用言語來傾訴內心體驗的攻擊性情感,引導他們在適當的場合大哭大叫,以宣泄內心無法排泄的挫折、憤怒與煩惱等等。也可以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有趣的遊戲活動,轉移他們的攻擊性情感。

例如之前萌媽寫過的2個風靡歐美的情緒控制遊戲(戳我),以及運動、玩沙子、踩水等遊戲中的跑、跳、扔、戳、踩等發泄行爲,也能有效幫孩子控制情緒。

提供榜樣

既然孩子能透過模仿去學習攻擊性行爲,那麼同樣也可以透過模仿來學習謙讓、互助、合作的行爲。

孩子的模仿能力較強,對各種行爲缺乏正確的認知,只是一味地學習模仿,所以父母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比如,很多父母習慣「口頭」教育孩子不準打人,但是,父母在孩子犯錯誤後,就狠狠地「身體力行」打他一頓,這樣當然會助長孩子打人的毛病。

自我控制

孩子4歲左右開始形成心理理論,此時父母可以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同情心,幫他們認識到攻擊行爲所帶來的惡果,學會對攻擊行爲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從而有效地抑制打人等攻擊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