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3-6歲>學齡前教育>情緒穩定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情緒穩定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育嬰咖 人氣:2.2W

情緒穩定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學會控制情緒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有利的,要知道,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鎧甲。

那天,我正在廚房準備晚飯。5歲的兒子興高采烈地叫我:“媽媽,看!下雪啦!”

我跑到客廳一看,到處都是白色的碎紙條。兒子站在椅子上,拿着撕成一條一條的紙巾到處扔。原來,他在模擬下雪的場景。

要是平時,我可能會和他一起玩。可是我上了一天班,又累又煩。

看到這一片狼藉,我更是怒火中燒,就衝他大聲呵斥∶“不要再撕了!”

兒子本以爲我會和他一起欣賞“下雪”,沒想到我是這個反應。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後板起臉,哼哼唧唧地發起火來,還用頭撞我。

我一點沒有防備,被他撞得一痛,終於忍不住打了他的屁股。

其實我打得不重,他卻大聲哭了起來。可能看到我真的生氣了,他有點害怕,伸出手抱住我的腿,眼淚汪汪地說:“我不弄了,不弄了。媽媽在,媽媽在。”

當看到他眼裏的害怕和討好時,我心裏也不好受。其實這本來只是一件小事,實在沒必要爲此火冒三丈,讓他恐懼,讓自己煩悶。

我也會反思:爲什麼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怒火對孩子動手?

01.父母明知道打孩子不對

爲什麼還是會動手

很多父母都會有壓不住火想動手的經歷,輔導作業、出門遊玩,孩子總是有那麼多“不聽話”的時刻。

而忍不住動手打孩子,大多是因爲孩子的“不聽話”讓父母心生怒氣。

寫個作業寫了三個小時,怎麼能這麼磨嘰?

說了不能去水邊還要去,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每天回來都一身泥,能不能讓我省點心?

其實,這些憤怒不僅來自孩子的問題行爲,也來自於父母對自己的無能爲力——爲什麼我連一個孩子都管不好?

孩子做了錯事卻不聽管教,提醒了幾次還是不改正,我們會覺得家長的權威受到挑釁,尤其是在公共場合。

孩子行爲的失控,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無能。正如薩提亞所說:與憤怒相伴的情感通常是傷害和恐懼。

然而,父母對孩子發火,當然能發泄情緒,逞一時之快,但是對孩子來說,卻可能造成影響一生的創傷。

年幼的孩子是不會主動對破裂的關係進行修復的,關係的復原,只能依靠大人。

而且,很多父母在憤怒動手之後,會產生很多自責、後悔、愧疚,這更需要父母主動修復有了裂痕的親子關係。

首先我們要知道,父母不是聖人,也會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永遠不發火,永遠溫和且堅定,永遠冷靜不失態......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即使發了脾氣,也能及時去化解可能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

情緒穩定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02.三個原則

修復你的親子關係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提出了“矯正錯誤的三個R”原則,或許對我們有所啓發:

1)承認(Recognize)

當我們去同理並描述孩子的感受時,他會感到你在乎他。共情,能讓他感受到被懂得,被愛着。

當孩子願意描述自己的感受,他纔會更願意正面的和我們溝通。

同時接受事實。如果你當時很生氣,也請接納自己,告訴自己:“我很生氣!我有權生氣,我接受我生氣的現實。”

你也有自己的情緒需要,不必過分內疚或者羞愧,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此時此刻的情緒反應是什麼。

當然,你也要向孩子承認“我犯了一個錯誤”。

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剛纔媽媽打你了,是媽媽不對,是不是讓你不高興了,你是不是還在生媽媽的氣呀?”

2)和好(Reconcile)

誠懇地向孩子道歉,坦誠你的錯誤。只要我們示弱,孩子是很容易原諒我們的。

你可以蹲下來跟孩子解釋剛纔自己爲什麼發脾氣了,請求他原諒自己的一時衝動。不必擔心這會損害我們的威信,事實上,勇於認錯只會增加我們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度。

比如你對孩子說:“寶貝,對不起,媽媽向你發脾氣了,剛剛有沒有嚇到你?現在心情還好嗎?”

3)解決(Resolve)

父母大部分向孩子發火的初衷,可能是想要更好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所以,在前兩步做到位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一談,共同商議解決辦法,找出問題的癥結。要讓孩子成爲問題的解決者,而不是問題的製造者。

比如,你可以說:“下一次出現這個問題,我們該怎麼辦呢?”

也可以讓孩子來提醒我們自己:“媽媽當時太生氣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媽媽以後會努力。下次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你要怎麼來提醒媽媽呢?”

最後,擁抱孩子,對TA說“我愛你”。

“媽媽(爸爸)永遠愛你!”——這是修復親子關係的魔法咒語。

父母對孩子發火,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恐懼感。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並不會明白自己是錯在哪裏,只會擔心爸爸媽媽發火是不愛他,或者不喜歡他了。

因此,在這個時候父母要肯定地告訴孩子,無論爸爸媽媽是不是發脾氣,都一樣的愛他。

以彼此擁抱收尾,這纔是愛的互動,真正的修復。

03.養育好孩子之前

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有一個比喻說:把釘子釘在一個地方之後,你用再輕柔的動作把釘子拔出來,被釘的地方還是有一個裂痕,再也修復不回原來的樣子——因爲損壞已經造成了。

就像家長打完孩子,用再好聽的話安撫孩子,孩子依然會受到傷害,因爲傷痕已在。

所以,管住釘釘子的自己,纔是最根本的源頭。

所有的關係,都是你和自己的關係,你不曾給予自己的,也無法給予孩子。只有當你自己擁有好情緒,或者調整情緒的能力,纔不會把壞情緒傳遞給孩子。

照顧好自己,悅納自己,纔有能力照顧好孩子。

當你發現自己身心的過載之前,不妨嘗試:

1.覺察:留意自己的預警信號,你是不是已經覺得身心疲憊?是不是要做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

2.暫停:採取任何可以讓你重獲平靜的手段,比如做幾個深呼吸,出去走一走或做瑜伽,或者找朋友傾訴一下。

3.聯結:讓自己放鬆下來,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聯結。如果你感到生氣,找到那個讓你生氣的想法,因爲它纔是讓你生氣的根源和助燃氣。

4.行動:重新跟你的意願和目標連接,從那裏開始採取你的下一個行動。

無論自己有多忙,每天記得給自己至少十分鐘的放鬆,打破自我犧牲的循環模式。

你可以靜心冥想、閱讀書籍、欣賞自己的努力,體諒自己所面對的挑戰,或者慶祝一下,你是如何滿足自我需要的。總之,做些可以滋養自己的事情。

育兒先育己,悅人先悅己。最好的親子關係,莫過於魯米的那句詩:在對與錯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和你在那裏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