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懷孕>孕婦保健>怎樣幫助寶寶認知發展?

怎樣幫助寶寶認知發展?

育嬰咖 人氣:9.41K

“人不是在找尋自己,而是在創造自己。”一蕭伯納。怎樣幫助寶寶認知發展?

“人不是在找尋自己,而是在創造自己。”一蕭伯納。怎樣幫助寶寶認知發展?

最近爲了讓大寶減肥,天天陪着她到樓下跳繩。我發現了一件令自己“驚喜”的事情。

剛開始陪大寶跳繩時,跳七八個就要斷一次,100個繩跳下來,人是特別吃力。那時我分幾次跳完400個繩,整個腦袋的血管都開始跳。

但是連續跳了幾天之後,我發現自己竟然能夠一口氣跳94個而不斷,分次跳500個繩,也不會覺得特別吃力。

這讓我想起了“用進廢退”這個詞,凡事凡物如果長時間不使用,都是容易壞的。而如果你勤於使用身體的某個部位,也會發現它的巨大潛能。

怎樣幫助寶寶認知發展?

舉個例子來說,爲什麼盲人的聽力會比普通人好?沒有手的人卻可以用腳寫出很漂亮的字?這就是大量使用和鍛鍊,讓這一部分的能力大大提升結果。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聽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的腦科學講座,她的課,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從她的課裏我發現,大腦也有“用進廢退”的原則,而且還有神經發展的關鍵期。

比如有這樣一個實驗。將剛出生的小貓的一隻眼睛縫起來,以屏蔽任何資訊進入。經過3~8周的視覺刺激關鍵期,再把線拆開,讓小貓的眼睛可以正常看東西。

但是,這時候實驗人員發現:小貓的眼睛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因爲錯過了視覺區域神經發展的關鍵期,這隻眼睛卻一直看不到東西了。

而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本來掌管小貓這隻眼睛的腦區雖然沒有接收到這隻眼睛的資訊,但並沒有閒着,而是用去處理好的那隻眼睛輸入的資訊。

人的大腦也是同樣的原理。這裏就不得不提到“神經可塑性”。

什麼是神經可塑性? 連接人的大腦神經元的部位叫“突觸”,兒童在早期發展過程中突觸的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但是後來,很少被刺激到的神經元會喪失突觸,從而被削弱甚至裁減掉,即突觸削減。這個削減非常厲害,在整個兒童期和青少年期,一共要削減大約40%,而經常被刺激的腦網絡的突觸會被加強,這就是神經可塑性。一《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

不要小看這一段話,這至少給我們家長提供了3個重要的資訊點。

每個人的大腦都有神經可塑性,而且是持續終生的。 兒童(0~6歲孩子)的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 想要神經突觸不被減少太多,就需要給它們足夠的刺激,這也是“用進廢退”的原則。

這3個資訊點帶來一個很重要的啓示:家長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爲他的大腦創造豐富適宜的刺激。

給孩子豐富刺激的必要性

科學家們也沒閒着,爲了證明豐富的刺激可以有利大腦的發育,他們選了一些家庭來做實驗。

這些家庭都是平時對孩子刺激比較少的,孩子平均年齡是3~4歲。科學家將這些家庭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

干預組的家庭,科學家們會教授這些媽媽們給孩子進行智力和語言刺激的方法。比如,用廢棄的物品做成玩偶跟孩子玩,用家中的圖片給孩子教授東西分類。同時會送給這些家庭一些拼圖遊戲和書籍。

而對照組的家庭則保持原有的教育方式和狀態。

經過幾星期之後,科學家們發現:干預組家庭中的孩子們有了明顯的能力提升。而對照組家庭的孩子變化並不明顯。

可見,豐富的刺激確實能夠提高神經可塑性,並幫助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

父母如何給孩子創造豐富的認知刺激

不少家長都知道要給孩子買繪本、買玩具,陪孩子玩。這種意識是非常好的!但是,給孩子創造豐富的認知刺激,也有一些技巧和家長容易走入的誤區。

1、多感官感受立體世界

家長最常走入的一個誤區,就是過於重視視覺和聽覺的刺激,而忽略其他感官的作用。這是因爲,作爲成年人來說,我們資訊的主要來源是視覺和聽覺。所以,大人經常以自己的感官角度,去判斷孩子需要的刺激。

而事實上,對於孩子而言,tα的各種感官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常發現,嬰兒特別喜歡用嘴咬東西,用手扔東西,其實這就是孩子在用自己的味覺和觸覺來觀察和認識事物。

感官系統正是孩子早期學習的主要渠道,而感官的能力又是孩子認知能力的基礎。

孩子的各種能力是自下而上建立的,初步能力是進階能力的基礎。就像蓋房子,要先打地基,然後豎柱子,接着建牆壁,屋頂留到最後修。感官能力可以算是孩子的地基,語言和運動有點像柱子,進階的神經認知能力是牆壁和屋頂。一《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

所以,家長首先要掌握的一個技巧就是:懂得放手。讓孩子能夠有充分的機會用各種感官去感受這個世界。換句話說,我們得允許“熊孩子”有“破壞行爲”的存在。

2、幫孩子把資訊進行關聯

隨着早教啓蒙意識在家長圈中越來越普及,很多家庭都會爲孩子準備豐富的繪本、玩具,給孩子聽音樂。可以說,家長給孩子的刺激已經是相當的豐富。

但不少家長卻因爲漏了一個動作,而使這種刺激的效果打了折扣。那就是幫助孩子將各個感官得來的資訊進行關聯。

因爲我們認識事物並不是從單一的感官來獲得資訊的,而是從多個渠道來進行綜合識別判斷的。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在看到一個事物的時候,將其他的資訊進行關聯。

比如,孩子在吃香蕉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ta,香蕉是長長的,黃色的,吃起來是軟軟的,味道有一點糯,有一點點甜,聞起來也是香的,香蕉皮摸起來有一點點澀。

這個動作,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與沒做,效果卻大不同。經過資訊關聯的孩子,其認知更全面也更加靈活。而從單一渠道去認識事物的孩子,常常因爲轉換了場景和特定的條件,認知就陷入一種“刻板”的狀態。

3、利用好大自然這個最好的老師

現在早教當中的一個誤區,就是過於重視一些課程,過於重視老師和家長的引導。其實,孩子的成長有一個自然的過程,而大自然纔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大自然可以給孩子創造豐富的感官刺激。雨雪雷電、風花雪月、山川大河、鳥鳴蟲叫……孩子的每一個感官都可以在大自然中被調動起來。

你去把孩子關在室內,在有限的空間,有限的刺激裏邊學習。不如讓孩子迴歸自然,讓大自然中的萬物生靈帶給孩子更全面的視野,更廣闊的天地。

這個過程就是在不斷地豐富孩子大腦中的樣本庫。孩子天然地用觀察來學習,他們把大量感官接收到的資訊都放到自己的樣本庫中,然後用“概率”進行思考。如果孩子接觸的事物過於單一,就容易形成偏見。

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充分地獲取自己的樣本。在他觀察的過程當中,不去打擾,不去打斷,保證他的基本安全就好。

4、減少不必要的刺激

美國兒科學會指出:戶外環境對孩子已經是豐富的刺激,沒必要再畫蛇添足地給孩子增加視覺干擾。

有些媽媽喜歡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依然帶上一堆的玩具,還有的媽媽,在孩子的嬰兒車上掛上五顏六色的東西,覺得這樣能讓孩子看到豐富多彩的顏色。這些其實都是不必要的錯誤的方式。

雖然說豐富的刺激有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但這並不意味着給孩子的刺激越多越好。

大腦也好,或者其它器官也好,都有一個極限範圍。就像肌肉如果訓練強度過大,會被拉傷,馬拉松選手也不能一天10小時用來跑步一樣,大腦如果被刺激得過多,也會受到傷害。

家長對孩子不能“填鴨式教育”,適度平衡才能持久。

豆媽逗娃寄語:

這世上估計沒有幾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抓住6歲前神經可塑性的關鍵期,讓孩子得到豐富的刺激,幫助孩子發展認知能力是科學有效的方法。但父母們一定注意,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讓滿滿的愛變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