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寶寶護理>寶寶呵護>夏天正是訓練寶寶如廁的好時候, 幫寶寶告別尿布,收藏這篇就夠了

夏天正是訓練寶寶如廁的好時候, 幫寶寶告別尿布,收藏這篇就夠了

育嬰咖 人氣:4.83K

在傳統觀念裏,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的目的似乎只是爲了告別尿布而已,對其心理髮展意義的探討相對較少。好在新生代父母大多可熟練運用網絡進行知識更新,谷歌一下“如廁訓練”最有可能跳出來的關鍵詞就是“肛欲期”。

爲什麼要談論如廁訓練?

夏天正是訓練寶寶如廁的好時候, 幫寶寶告別尿布,收藏這篇就夠了

在傳統觀念裏,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的目的似乎只是爲了告別尿布而已,對其心理髮展意義的探討相對較少。好在新生代父母大多可熟練運用網絡進行知識更新,谷歌一下“如廁訓練”最有可能跳出來的關鍵詞就是“肛欲期”。簡言之,佛洛伊德這位精神動力學的鼻祖認爲,孩子在2歲到4歲(有的文獻提到是1.5-3.5歲)的時候會經歷一個“以體驗和滿足排泄感受爲核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孩子需要“恰到好處”地被允許自由體驗和學習排泄的感覺,同時透過合理引導建立起自己的如廁習慣。按照他的理論,在這一階段若經歷了過早或過於嚴格的排便訓練,長大後則容易形成刻板、固執、吝嗇、控制慾過強的人格;但如果一個孩子已經滿足瞭如廁訓練的先決條件而未有條件去形成如廁習慣依舊依賴於尿布,長大後則容易形成邋遢、放縱、過於不羈的人格(父母對孩子排便過早過強的控制亦有可能形成這種人格,深層心理含義是孩子透過反向形成來對抗父母的控制)。雖然我們並無法透過科學實驗去證實肛欲期的存在,浩如煙海的腦神經科學研究卻在不斷架起科學與精神分析之間的橋樑,此文暫不就此展開。

我經常會讓糾結何時訓練孩子脫去尿布的爸爸媽媽們聯想一下排泄這件事情本身給我們帶來的“快感”,雖然這種感覺本身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被經常關注到。而對於孩子而言,在“肛欲期”前半段需要體驗可以按照自己意志自由排泄的快感,而在“肛欲期”後半段則需要體驗到可以憋住排泄物並在合適的時候釋放的成就感。過早過於嚴格的如廁訓練(例如從出生起就把屎把尿、或者因爲尿牀等遭受了嚴厲的懲罰或羞辱)與心理治療中遇到的強迫型人格或控制慾過強的特質呈現高度相關性。從歷史視角而言,紙尿布在中國的大規模使用也就是近十幾年的事情。從文化視角而言,整潔、守規矩是我們民族的集體訴求。外國同道曾打趣說:“中國的喬布斯都溺死在了馬桶裏”,意思就是說,肛欲期人格幾乎是我們這代人的人格底色,由於我們一代代都過早接受了過於嚴格的如廁訓練,因此一些牽涉到創造性與想象力的人格也許很早就被“淹進馬桶裏抽掉了”。藝家的聯想是:也許嚴苛的如廁訓練本身折射着一個家庭內部的動力,一個在如廁問題上過於死板嚴苛的照料者在其它方面可能也會非常緊繃,而這種家庭關係模式經年累月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着各種影響。如果諸位讀者對上文的觀點基本認同,那麼我們就有了一個良好的起點:從這代嬰幼兒開始,我們還有機會讓肛欲期人格固着這個無意識輪迴停下來。

夏天正是訓練寶寶如廁的好時候, 幫寶寶告別尿布,收藏這篇就夠了 第2張

根據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統計數據,在美國:2歲半的孩子羣體中,22%的孩子能夠不穿尿布;3歲的孩子羣體中,60%的孩子能夠不穿尿布;3歲半的孩子羣體中,88%的孩子能夠不穿尿布;5歲的孩子羣體中,20%的孩子會尿牀。

而在中國,大部分父母在孩子1歲左右就會開始考慮讓孩子脫去尿布。問題是:孩子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如廁訓練到底從何時開始呢?
對每一個孩子而言,從TA換第一片尿布起,如廁訓練就已經開始了:尿布更換時父母或照料者充滿愛意的眼神、輕柔的動作、溫馨的話語,這些都是讓孩子把“排泄”與“快樂”聯繫到一起的舉動,這種聯想正是兩三年後順利進行如廁訓練的基礎,這是基於一個廣義的視角。從狹義的視角出發,每個家庭開始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時都會有着不同的時間點,在尊重這些需求的基礎上,願下文所分享的一些關鍵信號能支援父母們找到最合適自己孩子的時機。
只有當孩子同時符合下列7大跡象時,TA才從身心上都準備好進行如廁訓練了!
1對走路和用腳已經沒有之前那麼興奮
通常這發生在孩子已經能夠自如跑動之後。如廁訓練需要孩子有耐心在原地靜坐一會兒,這對用雙腳丈量世界充滿着巨大熱情的學步兒來說尚有難度。

2掌握了“接收性語言”
也就是說,能聽懂指令並執行,如果一定要量化的話,至少是三條指令以上,例如:“去房間,找到你的娃娃,把它拿過來”。
3能夠說“不”
尊重孩子對如廁訓練的自主權,孩子需要有能力對如廁訓練說“不”,並且適時行使那樣的權利。
4開始有歸位的習慣
這樣他們會自發意識到,排泄物是屬於便桶的。

5模仿你的行爲
“像大人一樣上廁所”是讓孩子脫掉尿布的重要內在動力。
6有規律的大小便時間
提高如廁訓練的成功率。這裏的“規律”指的是相對規律而非絕對規律,例如不一定需要每天定時排便,但父母需要摸索出規律“一般會在什麼時候排便;大量喝水後多久會有小便;等等。”
7對自己的身體有所意識
我們強調孩子對如廁訓練的自發性,因此對自己的身體有意識及好奇感,並能命名自己的身體部位都是先決條件。

有經驗的父母會意識到,孩子至少要到2歲左右纔會同時滿足上述7個基本條件,當然個體差異始終是存在的,重要的是:觀察你自己的孩子。
如果如廁訓練在你的家庭中還不是一件頭等任務,可以再耐心等待一下,那麼下列幾個情況出現時,可能意味着你的孩子爲如廁訓練做好了更加充分的準備(通常出現在2歲到3歲之間):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最好是語言)表達排泄行爲;玩耍及遊戲中出現如廁情節;凡事都希望“自己來”;越發意識到周圍人如何使用馬桶(例如對不同人使用馬桶的樣子都感到好奇);更多的模仿行爲。


哪些表現說明孩子沒準備好進行如廁訓練?
站在便盆旁,然後排泄在地上;一點都不想脫掉尿布,當父母更換尿布時會喊叫和反抗;把尿布脫掉後依舊把大便排泄在地上;在尿布裏排泄大便後昂首闊步到處走,也會一屁股坐在滿是大便的尿布裏,臉上非但沒有不適反而充滿喜悅;大便時會躲去角落或櫃子裏發出用力的聲音;在大人詢問是否需要大便時接連說“沒有”、“不要”;在任何情況下抗拒使用馬桶或廁所。
你也許會思考,孩子爲何會抗拒接受如廁訓練,除了上文提到的孩子會在如廁這件事情上爲自己爭取自主權、對抗父母過強的控制慾以外,孩子們也普遍存在無法言說的馬桶恐懼:一方面他們會害怕自己掉進馬桶裏;另一方面他們也會對排泄物的未知去向感到既好奇又恐懼”,這些可能的隱祕感受都是我們需要意識到的。
另外,當孩子某天懵懵懂懂把自己的排泄物留在了便桶裏,歡天喜地的父母們所表現出的表情與行爲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排泄物——簡直就是送給父母的禮物!但是,等一等,他們爲什麼把“那麼珍貴的禮物”面無表情地用水抽走了?!而且還當作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的樣子?”在這種困惑心情的驅使下,一些孩子會在幾次“成功經驗”之後開始拒絕再次使用便桶。

夏天正是訓練寶寶如廁的好時候, 幫寶寶告別尿布,收藏這篇就夠了 第3張

繪本《艾爾莎的故事》描寫了孩子們內心的馬桶恐懼


當我們確信孩子真的準備好進行如廁訓練了,藝家接下來想分享的是:

如廁訓練獨家5步祕笈是什麼?
1帶TA一起挑選便盆
讓孩子感覺自己可以對如廁訓練全方位做主是提高成功率的關鍵所在,和TA一起挑選便盆是個好主意。即使是習慣透過網絡購物的父母,也可以邀請孩子與你們一起瀏覽網頁,挑選自己中意的便盆款式及顏色。
由於孩子剛剛度過學步期,因此他們依舊需要“腳踏實地”的感覺。藝家建議孩子的第一個便盆選擇坐盆式的,而非加在成人馬桶上的兒童馬桶圈(坐在成人馬桶上但雙腳不着地的感覺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不那麼美妙);另一方面,還記得上文提到的兒童期“馬桶恐懼”嗎?用坐式便盆可以讓孩子清楚看到自己的排泄物,而不用因爲排泄物立馬被水沖走產生困惑,進而拒絕使用馬桶。現在也有一種階梯式的兒童馬桶圈,能讓孩子自己爬上成人馬桶並且腳不會騰空,但由於這無法像坐式便盆一樣在房間裏隨意移動(爲何需要隨意移動?往下讀便知),因此依舊不做首選建議。
如果家裏正好是男寶寶,還需要考慮是否需要配備站立式的小便盆。從節省父母體力的角度(大部分小男孩在噓噓時都會想要玩消防員遊戲!),建議一開始先讓男寶們習慣坐着小便,等養成規律如廁習慣之後順其自然過渡到站立式小便也不遲。當然這一點也和每個家庭的文化價值觀相關。

夏天正是訓練寶寶如廁的好時候, 幫寶寶告別尿布,收藏這篇就夠了 第4張

如廁訓練初期不推薦讓孩子雙腳騰空坐在馬桶上

夏天正是訓練寶寶如廁的好時候, 幫寶寶告別尿布,收藏這篇就夠了 第5張

如廁訓練初期推薦使用可以自由移動的坐式便盆

2當孩子對便盆表現出興趣時,讓TA穿着尿布或衣服坐在便盆上,同時大人也坐在馬桶上。
先讓孩子意識到便盆是用來進行排泄活動的,並且允許TA模仿大人的如廁行爲。如果一上來就急着脫去尿布,那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內心壓力:TA會很在意自己是否能在便盆裏“生產”出讓父母滿意的排泄物。壓力會削弱如廁訓練的順利程度,因此建議一開始只是先讓孩子體驗這一形式,而非實質。大人可以在自己每次如廁時都帶孩子一起去體驗這個過程,並且和坐在便盆上的孩子進行一些輕鬆愉悅的聊天。
3一旦TA習慣了當你如廁時也坐在自己的便盆上,並且習慣了和你在這個過程中溝通交流,那麼每次當ta需要替換尿布時就可以把ta帶去廁所,並且把換下的髒尿布扔在便盆裏。
這一步驟的意義在於:讓孩子意識到小便和大便是需要“歸位”於便盆裏的(這就是爲什麼歸位意識的萌芽也是開始如廁訓練的先決條件之一)。
4詢問是否可以脫掉ta的尿片,並且讓ta光着屁股跑來跑去。
這一步驟的關鍵點是,脫去尿布必須是孩子“自己的”決定,如果ta拒絕,那麼就再等等(這就是爲什麼說“不”的能力也是開始如廁訓練的先決條件之一)。之所以要“光着屁股”,是因爲這可以讓穿脫褲子尚需一番功夫的孩子儘可能提高及時如廁的成功率,要不然人家好不容易想到要去便盆裏排泄,卻因爲半天沒扯下褲子而尿溼了自己,那種感覺多挫敗呀。如廁訓練的本質是滿足孩子的控制慾,從這個意義上任何提高一次成功率的嘗試都是值得的。當然,如果受限於客觀條件,也不必拘泥於必須光着屁股這一點,父母可以在初期幫助穿脫還不利索的孩子及時如廁。
如果事先已經對孩子大致的排便規律有所瞭解,父母就可以避免過於頻繁地提醒孩子如廁——過於頻繁的提醒會削弱孩子的控制感,容易產生對如廁訓練的牴觸。剛纔提到建議孩子一開始使用坐式便盆的另一個原因是,坐式便盆可以被自由移動到孩子玩耍的地方,這樣即使在父母不怎麼提醒的前提下,孩子依舊有機會自己想起如廁這件事情,減少因爲玩得太投入和興奮而排泄在身上的“事故”發生率。

夏天正是訓練寶寶如廁的好時候, 幫寶寶告別尿布,收藏這篇就夠了 第6張

坐式便盆可以移動到孩子玩耍的地方

5當孩子的確爲了自己的成功而喜悅,而不只是爲了取悅父母,可以提出讓ta穿能夠自主穿脫的訓練褲
當孩子有了成功經驗之後,父母可以透過敘述式的語言表達認可(例如:寶寶今天把小便小在馬桶裏了。),而毋需表現過度興奮(例如過於誇張的肢體表達或言語讚歎,或者立馬打電話向親朋好友“彙報”孩子的新進步之類)。如廁訓練是個長期的過程,過度的讚揚反而會讓剛剛取得一點“成績”的孩子壓力倍增,行爲上會容易出現倒退。孩子排泄完之後堅定自信的眼神會讓你感受到ta是否由衷爲自己而喜悅,當時機成熟時,可以讓孩子決定是否徹底脫去尿布而換上帶有隔尿功能的訓練褲,當孩子可以自主穿脫褲子完成在坐式便盆上的排泄流程,如廁訓練就初步完成啦!

在孩子們的心裏排泄物是屬於他們身體的一部分,因此當TA完成排泄後蹲在便盆旁欣賞自己的排泄物時,請給TA足夠的時間去“享受”這一過程,等TA對排泄物失去興趣跑開時,再衝洗走排泄物,這麼做也可以規避孩子在如廁訓練初期的另一種“馬桶恐懼”——我的排泄物被那個隆隆作響的怪物吸去了哪裏?如果你的孩子已經符合如廁訓練條件並且有過一些成功經驗,但突然又拒絕使用便盆了,“馬桶恐懼”是一個需要被考慮的可能性,下文還會提到一些其他可能性。

何時脫去夜間尿布?
能夠整夜不穿尿布的孩子似乎在大人眼裏纔算是真正完成了如廁訓練,即使如此,夜間如廁訓練似乎又有那麼一些特別之處。怎樣判斷孩子準備好了在夜間脫去尿布呢?
孩子的膀胱及各種與排尿相關的肌肉羣都已發展得足夠成熟,睡眠模式也相對穩定;孩子在白天已經可以不穿尿布,並且主動表示自己希望晚上不用再穿尿布。過早開始敦促孩子在夜間脫去尿布可能會造成如廁訓練成果的全盤“倒退”;午睡時能基本保持乾爽,白天也可堅持3-4小時不上廁所;
在臨牀經驗中,平均而言孩子會在4歲-5歲之間學會夜間如廁,但這個年齡段會因爲個體差異而存在上下波動,關鍵在於,必須是孩子“自己主動表示要在夜間脫去尿布”。
tips
在孩子沒有準備好之前,提供紙尿褲;即使孩子階段性取得夜間如廁訓練的進步,也可以在一些非常時期(家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其它導致孩子短期壓力增大的情形)主動詢問孩子是否需要重新穿上紙尿褲;
和孩子一起挑選夜間便盆,可以讓孩子用夜光顏料修飾自己的夜間便盆;
在你自己上牀睡覺前喚醒孩子進行如廁。限制晚餐後液體攝入量,晚餐時避免攝入過多利尿的食物或飲料(例如各種含咖啡因的碳酸飲料);
使用隔尿墊以及小夜燈,前者可以在孩子不慎尿牀時避免夜間手忙腳亂替換牀上用品,後者則可以鼓勵孩子自己走去便盆完成如廁過程;
在孩子願意的前提下,在白天鼓勵ta把小便憋久一點。
如果發生尿牀,避免把尿牀的事情在未經孩子允許的前提下同任何人進行討論(包括親朋好友或兒科醫生);避免任何形式的懲罰、羞辱和詆譭;無論父母內心對孩子實現夜間如廁訓練的成功感到多麼興奮,都儘可能避免過度讚揚給孩子內心造成壓力——那是孩子“自己的”成就。
根據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統計數據,有12%-20%的5歲孩子以及8%的6歲孩子尚會發生夜間頻繁尿牀的現象。由於如廁能力與孩子的自我形象設定休慼相關,因此當ta到了6歲但依舊無法在夜間脫離尿布時,父母有必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首先應該請兒科醫生排查生理原因(尿路感染、膀胱或拓約肌欠發達、內分泌都可能是誘因),在確無生理原因的前提下再排查可能的心理誘因。

夏天正是訓練寶寶如廁的好時候, 幫寶寶告別尿布,收藏這篇就夠了 第7張

一盞可愛且操作簡便的小夜燈可以幫助孩子更早實現夜間如廁。


如廁訓練小插曲
在面對一些個體或生活的重大變化時,即使是已經完成了如廁訓練的孩子也有可能發生暫時性的變化。
家中添丁
當孩子知道了媽媽懷孕的消息,並且當ta注意到媽媽逐漸隆起的腹部時,有時候會容易發生暫時性的便祕現象。精神分析師們傾向於認爲這是孩子試圖“模仿”媽媽的大腹便便:在自己的肚子裏藏一樣東西,讓自己的肚子顯得越來越大,並且暫時不排出來。一旦這種身心症狀透過父母的語言進行了解釋與澄清,情況便會得到快速改善。
當孩子因爲任何原因發生強忍大便的情形時,父母首先需要避免任何形式的逼迫或懲罰,當孩子在最終排出大便時,要等TA準備好的時候才進行清理或沖走排泄物。必要時可求助醫生諮詢使用大便軟化劑幫助排便(因爲積攢的大便會變得很硬,排出時痛感較大,以至於孩子會傾向於再次忍住大便,進入惡性循環)。
也有的孩子可能會在媽媽孕期或生產前後出現尿褲子/尿牀等現象,這似乎是在告訴大人們“我正在面對一些壓力”。
類似情況發生時,父母首先需要意識到這些都是正常的行爲退行現象;然後可以幫助孩子去理解這些變化:“你當然會想要變成小寶寶那樣並且得到大家的關注,我們都會這樣的。”“你會停止尿褲子的,不用擔心,你隨時都可以要求穿回尿布或訓練褲,等你再次準備好了再脫掉,完全沒問題,但此時此刻我們都需要面對生活中的變化。”同時父母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援,必要的話強調彼此之間的獨處時間。
入托/入園
若有可能,尋找一間允許孩子3歲前穿尿布的幼托,或者與老師探討以尊重孩子爲核心的如廁訓練方案。
在面對日間環境與照料者的重大變化時,已經完成如廁訓練的孩子也很有可能在過渡期發生一些小小的“退行”,表現形式通常以尿褲子和便祕爲主。富有經驗的幼教老師會將此視之爲正常現象,接納孩子當下的退行需求,與家長溝通這些現象並透過家校聯合的方式爲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援。家長可詢問孩子是否需要穿回尿布,重要的一點是:措辭要讓孩子感覺這是提供給ta的一種自由選擇,而非懲罰。

隨着孩子進一步適應新環境,這些暫時的退行現象也會逐步消失。若持續超過兩週,則需要排查生理誘因(如尿路感染),或尋求相關心理專業人士的支援。
旅行
旅行所帶來的興奮與刺激容易讓孩子在如廁方面發生一些“小事故”,一方面父母可以提供尿布作爲選擇,另一方面則需要用語言安撫孩子,向ta保證等回到了熟悉的環境後一切都會和以前一樣迴歸秩序。在陌生的臨時生活環境中,父母更需要尊重孩子對於排泄物的自主權:詢問孩子是否可以用水沖走排泄物,並且可能的話讓ta自己進行相關操作。如果是駕車出行的話,則可以考慮帶上孩子熟悉的便盆。

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出發,如廁和學會走路一樣,看似需要訓練,其實更像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把自主權放在孩子手裏。
其實我並不滿意“如廁訓練”這一表達——無論是在嬰幼兒家庭的個案諮詢中,還是在日常生活裏,我都堅信孩子以及每個父母自身是具有足夠能量的。“訓練”二字,似乎又墮入了好爲人師的窠臼中。好在親身參與過分享會的父母們能自發得出的感受是,真正的“如廁訓練”其實是“如廁體驗+如廁觀察+如廁溝通”的有機結合,而支援這些階段有機執行的恰恰是親子互動中的信任、尊重與愛。
藝家說
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出發,如廁和學會走路一樣,看似需要訓練,其實更像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把自主權放在孩子手裏。
其實我並不滿意“如廁訓練”這一表達——無論是在嬰幼兒家庭的個案諮詢中,還是在日常生活裏,我都堅信孩子以及每個父母自身是具有足夠能量的。“訓練”二字,似乎又墮入了好爲人師的窠臼中。好在親身參與過分享會的父母們能自發得出的感受是,真正的“如廁訓練”其實是“如廁體驗+如廁觀察+如廁溝通”的有機結合,而支援這些階段有機執行的恰恰是親子互動中的信任、尊重與愛。

輪到自家的孩子,幾乎是一點“訓練”的色彩都沒有。脫去尿布似乎就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回想起來,我們似乎只是做了三步而已:和她一起挑選了便盆、每次換完尿布把尿布扔在便盆裏、以及允許她欣賞自己的排泄物直到失去興趣爲止。從一整天都穿着尿布到白天不再穿尿布,只不過用了兩三天的時間,而且最重要的是,整個過程是由她自己作主的。完成這個過程後,她至今很少尿褲子,也幾乎沒有過便祕現象,總體而言非常讓人省心。據我所知,大部分耐心等到孩子自己要求脫去尿布的父母都見證和經歷了這麼一個自然而又愉悅的過程,親子關係的至高境界,不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嗎?
作爲一個尚存理想主義情懷的心理諮詢師,我希望可以用哪怕最微小的聲音去發生一些影響,把排泄的自主權交還給孩子就是其中一樁。我相信如廁問題的解決方式和嬰幼兒的人格形成是相關的,如果透過改善如廁訓練方式就能讓孩子未來生活與工作的社會裏更多一些包容、開放、不那麼固執、控制慾不那麼強的夥伴,何樂而不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