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育嬰咖>寶寶護理>寶寶呵護>新生兒的頭皮血腫究竟該如何處理?

新生兒的頭皮血腫究竟該如何處理?

育嬰咖 人氣:9.51K

很多人眼裏頭皮血腫這個詞本身並不陌生,但是對於不同類型的頭皮血腫到底如何處理?何時處理?不處理的結局又是如何?這是擺在許多寶寶家長以及不少醫生面前令人糾結而且含糊的問題。

什麼是頭皮血腫?

首先明確頭皮的定義,廣義的頭皮指的是覆蓋於顱骨之外的軟組織統稱爲頭皮,但是更爲準確的定義是:面板、皮下組織和帽狀腱膜,所謂帽狀腱膜就是連接枕部和額部肌肉的膜狀結構。皮下組織是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纖維束構成,因此頭皮的切面看似含有粒狀脂肪結構,而且結構比較緻密。帽狀腱膜與骨膜的結合以及骨膜與顱骨的結合均較疏鬆,因此在外力(常常爲產傷)的作用下較容易對這些疏鬆間隙的血管產生損傷,此外新生兒本身血管的脆性大,因此出現頭皮血腫是比較常見。那麼根據出現的具體位置不同分爲最常見的骨膜下血腫、帽狀腱膜下血腫,其次爲皮下血腫,臨牀上常常將這些統稱是頭皮血腫。

常見的表現形式和處理辦法

皮下血腫

皮下血腫一般出現的原因是直接暴力導致的軟組織挫傷皮下小血管破裂出血,因這一層的結構比較緻密,所以出血範圍較小、較侷限。對於皮下血腫的處理首先排除顱內出血等比較危急的情況後一般局部冷敷處理即可,常常不需要手術處理血腫。

新生兒的頭皮血腫究竟該如何處理?

帽狀腱膜下血腫

帽狀膜膜下血腫因有小動脈損傷, 且這一層下的組織結構疏鬆, 因此不斷增大的血腫容易進一步擴大,一般比皮下血腫大。血腫以頂部多見,枕部、顳部及額部少,帽狀腱膜下血腫發生率次於皮下血腫,不同的時期處理方法不同,具體處理方法見後。

骨膜下血腫

在生產過程中因用胎頭負壓吸引或產鉗助產易造成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顱骨骨膜下血腫。骨膜下血腫吸收較慢且容易骨化並且極易導致血腫量增加。由於新生兒凝血功能特點及骨母細胞活躍的特點,血腫常形成增生性骨化組織,骨膜下血腫骨化形成後,吸收困難,不但影響了外觀也極易影響到顱骨發育。新生兒頭皮血腫在臨牀上常常是骨膜下血腫。如不及時處理,部分骨膜下血腫患兒失去最佳治療時期。可能導致原本簡單的處理方法變得更加複雜。因此,當寶寶們萬一有了頭皮血腫最好就醫後決定是否治療。

作爲家長和我們臨牀醫生了解血腫的轉變情況是有必要的,那麼血腫的變化又有哪些呢?

爲了更好的瞭解血腫的變化以及指導家長應該在什麼時候處理血腫,我們將頭皮血腫可分爲以下時期:

出血期 一般在受傷後1 的天內, 該期的血腫進行性增大, 頭皮血腫多在傷後1 天出血逐漸停止,此期該時期一般不會發生感染,如果在此期進行穿刺抽吸血腫,容易導致出血,甚至因出血過多發生休克,而且增加感染機會。因此,出血期一般不做特殊處理,因新生兒顱骨解剖特點及顱骨可能存在的潛在病變等因素,因此使用加壓包紮血腫視爲禁忌。

靜止期 凝血啓動後出血停止,一般爲1-3天,此期也常爲感染髮生的視窗期, 頭皮血腫感染多由此期開始發生,可繼續觀察。

液化期 傷後4 天至3周, 此期頭皮的防禦屏障作用已趨於完善,血腫開始液化。血腫周圍吸收增強,對於小於體積小於5ml的血腫部分可吸收消失,可以再繼續觀察,如3周後仍無吸收變小趨勢可穿刺抽吸。對於大於5ml的血腫,大多報道以及臨牀實踐集中於在2周時穿刺抽吸,尤其是骨膜下血腫因更易發生血腫機化,因此應該更積極地處理。對於血腫感染者需手術切開引流常規換藥處理。

機化期 血腫在1周後逐漸開始機化,在第4周時更明顯,逐漸形成硬塊,可形成骨性結構(包殼),如伴有骨質破壞則可能有活動性出血,往往需要手術切開,部分血腫此期仍有有抽吸的機會。

成骨期 2月後機化的骨性結構進一步與顱骨融合重塑,形成骨性隆起。因骨性隆起導致嚴重的美容外觀而選擇手術,手術去除骨性包殼是解決問題的目的。

因此,家長們需要正確認識頭皮血腫,寶寶出生後或成長中一旦出現了頭皮血腫,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恰當的處理頭皮血腫,是降低新生兒頭皮血腫併發症和縮短病程的關鍵所在。